三国中蜀汉最早被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蜀汉后期的军事行动:偏军西入与大举北伐的成败得失
在历史的洪流中,蜀汉后期的多次偏军西入与大举北伐,似乎证明了无法改变历史走势的残酷现实。这些军事行动,虽然一度重创曹魏,如击破郭淮、迎回治无戴、斩杀徐质以及大破王经等战绩,都曾在战场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但这些胜利仅仅削弱了曹魏在陇右地区的统治,并未真正实现“陇以西可断而有”的战略目标。
关于北伐本身的争议,后世一直众说纷纭。是对是错,是力挽狂澜延续国祚还是空费国力加速灭亡?可以肯定的是,武侯在选择继承者上并未看错人。姜维,作为武侯北伐的继承者,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无论是早期的偏军西入还是后期的兴军大举,他都能以弱攻强,屡屡创制战机。面对曹魏的名将如郭淮、邓艾等,他仍能精准把握时机,取得如斩杀讨蜀护军徐质、大破雍州刺史王经等辉煌战绩。
小国与大国的消耗战,终究得不偿失。曹魏在边境的军事布局中,合肥、襄阳两处主要防备东吴,而防备蜀汉的只有祁山一处。魏、吴之间的战事频率也远超蜀汉。姜维的屡次出师,虽然对曹魏造成了压力,但也损耗了蜀汉的国力。最终,这使得曹魏的防守重心逐渐西移,更改了攻灭次序,姜维也因此需要承担部分亡国责任。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姜维选择扼守天险闭关保国,而不是频繁北伐,蜀汉或许能多维持一段时间。这种观点虽然有其道理,但需要考虑两个前提。这两个前提也为蜀汉是否应该继续北伐提供了参考。
早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武侯进驻汉中时,《志·魏书·刘放传》裴注引《孙资别传》中记录了一件趣事。当时,曹睿有先发制人出军伐蜀的想法。散骑常侍孙资认为此举不妥。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进攻汉中,道路艰险,再加上征战的精兵、运输的后勤人员以及防吴的兵力,需要十五六万人。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必然导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得不偿失。不如“分命大将据诸要险”,数年之后,“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可以不战而胜。曹睿听后表示认同,打消了伐蜀的念头。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曲折与变数。蜀汉的北伐之路虽艰难,但也曾一度给曹魏带来压力。只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小国的命运往往难以与大国相抗衡。如何抉择,或许只有当事者才能深知其中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