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 赵构为何将皇位还给赵
皇位继承的考量:赵构的决策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位的继承总是伴随着种种复杂的选择和决策。赵构作为宋朝的一位皇帝,他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面临的困境和决策背后的深层原因,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赵构曾有一个亲生儿子,然而命运弄人,这个孩子不幸在三岁夭折。而赵构自身因特殊原因失去了生育能力,只能从赵宋皇室后裔中选择养子来继承皇位。而他在众多的皇室后裔中,为何偏偏选择了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作为皇位继承人?这其中包含了多重因素。
赵构的决策并非没有赵光义的后人参与。实际上,赵光义的后人并未全部被金军俘虏北上。在“靖康之变”中,虽然被俘虏的赵宋宗室有三千多人,但其中大部分是赵光义的后人。赵光义的赵允让一支就有许多幸免于难的人,他们在南宋仍然轮流袭封嗣濮王。
大臣们的意见对赵构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赵匡胤开创大宋后,终生未立太子,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这一决策在民间引发了广泛的议论。在赵构多年无子的情况下,有大臣建议他在太祖后裔中挑选皇位继承人。他们认为,太祖赵匡胤的子孙虽然逐渐没落,但他们的品德依然高尚,应该得到皇位。
赵构本人的迷信观念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赵构在读了上虞丞娄寅亮的上书后,“大感叹”,开始从太祖后裔中挑选皇位继承人。娄寅亮提到太祖赵匡胤有定国之功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这可能与宋朝亡国的原因有关。赵构回想起自己颠沛流离的前半生,难免会把亡国的原因与祖先迫害太祖子孙之事联系起来,因此他选择太祖的后裔作为继承人。
赵构最终从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中选择了赵伯琮和赵伯玖二人养在宫中。经过一系列的选拔,赵伯琮以恭顺的性格更被赵构喜爱,最终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赵昚。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赵昚接受赵构的禅让成为宋朝的第十一任皇帝。这一决策似乎真的得到了天佑,后世普遍将宋孝宗评为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
赵构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面临的决策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大臣的意见、历史传统的考量以及个人的迷信观念等。他的这一决策可能是出于对北宋亡国的反思和对太祖赵匡胤的敬仰。不过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宋孝宗确实为南宋的江山社稷带来了希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