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什么 会讲原配叫做结发夫妻?原因是什
对于热衷于探讨结发夫妻的小伙伴们,趣怪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深入解读的文章,以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既丰富多变又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有时,一个称谓便能展现出语言的无穷魅力。
近日,一段关于女性称谓的有趣段子在网上热传。在一堂给老外的汉语课上,教师仅仅教授了英文单词“女人”的中文对应词汇,竟有妻子、老婆、太太、夫人、老伴、爱人等38种表达。这令老外感叹中文的深奥与微妙,最终含泪归国。
这38种女性称谓中,“发妻”一词格外引人注目。“发妻”即“结发夫妻”,是古人对元配妻子的称谓。这一说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便有了“结发为夫妻”的习俗。著名外交家XXX在诗中写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足以证明结发夫妻的古已有之。
那么,结发夫妻究竟是何意呢?我们来了解“结发”的含义。
结发的本意是束发,即将头发扎起来。在古代,无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当他们长到一定年龄,便会为他们举行一次象征成年的仪式,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男子在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此时头发盘成发髻,并赐以字,意味着束发、戴帽,拥有自己的字号。二十岁也被称为“弱冠之年”。
女子则在十五岁时行笄礼,用笄簪住头发,这标志着她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冠礼和笄礼都是成年的象征,因此统称为结发。
男女到了成年,便可以结婚成家。孟云卿的《古别离》诗中写道:“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这里表达了晚婚却早别离的无奈与不舍。
古人成婚当晚,男女共髻束发,“交丝结龙凤”,寓意着同心协力、百年好合。这一过程也象征着新人之间情感的深厚与永恒。
头发与情感紧密相连,因此在古代也被用作信物,表达深深的爱恋。在汉代,如果结发妻子早逝,丈夫便会将二人共用的梳子掰开一半随葬入棺,以表达对其的深深怀念和永恒的情感。古诗集《玉台新咏》中的《为妻作》便描绘了这一习俗。
“结发夫妻”是古人对恩爱夫妻的美好称谓,它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如今,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一称谓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爱情和忠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