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起兵而称帝,李渊和朱元璋有哪些不同点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率领三万大军誓师出征,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挥军直赴关中。隋朝皇室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李渊父子进军神速,短短四个月内便攻入长安。随后,他们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其孙代王为帝,改元义宁。拥立隋恭帝并非李渊造反的真正目的。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所杀,不久后,隋恭帝禅位于李渊。李渊于是在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明显的可以看出,李渊在造反的第二年就登上了帝位。相较之下,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却选择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那么,为何李渊能如此迅速地称帝,而朱元璋却需要逐步积累力量呢?
两者的起点截然不同。朱元璋大约于公元1353年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开始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并改名为应天。而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家庭,是西凉开国君主的后裔,世代显贵。在起兵之初,李渊就已有一定的兵力和物资支持,还获得了关陇一带士族豪强的支持。李渊的起点远高于朱元璋。
两者面对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在李渊起兵时,他已招降纳叛,扩充了实力。其子李世民也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起兵一年后,李渊就已拥有关中和河东一带。而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元朝的打压,还要应对其他诸侯的威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对朱元璋来说更为合适。
两者的战略选择也决定了称帝时间的差异。李渊在拿下关中后,能迅速称帝并建立唐朝,这不仅有助于他招揽天下群雄,还能借助关中的地利优势抵挡其他势力。而朱元璋则选择逐步壮大自己的实力,消灭江南的诸侯势力后再称帝。这是因为朱元璋的地盘位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诸侯之间,如果急于称帝可能会引发他们的联合打压。朱元璋决定先埋头于壮大实力,待时机成熟后再称帝。
李渊和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面临的起点、环境和战略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称帝时间的不同。李渊凭借较高的起点、优越的环境和正确的战略选择得以迅速称帝;而朱元璋则因起点较低、环境复杂而选择了逐步积累力量的策略。最终,两者都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实现了天下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