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封各路诸侯的时候,为何自己没有称帝呢?
谈起楚霸王项羽的称帝之路,真可谓是一波三折,令人扼腕叹息。似乎就差那么一点点,他就能踏上那条金光大道,成为众人仰望的君王。每当提及此事,都让人感觉到他内心的无奈与遗憾,就连我们这些后世之人在吹嘘过往辉煌时,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其实,项羽对于称帝一事早已深思熟虑,他设想的登基之路可谓面面俱到。从政治上的合法性,到臣子的劝进,再到国都、国号、年号的选定,宫殿的建设以及后宫的充实,每一个环节他都想要做到尽善尽美。现实却给他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是他的叔叔项梁。想当年,叔侄二人从会稽起家,一路势如破竹,杀得神佛胆寒。然而项梁却自作聪明,去找了一个靠山——楚怀王。这一下,项羽的称帝国度被无限期延后。
接下来是楚怀王这个“招魂幡”。本以为只是暂时利用他,没想到他竟趁机翻云覆雨。项羽对他既无奈又愤怒,只能在心里默念:“自觉点早点崩了吧!”可惜二人并无心灵感应,“招魂幡”依然高高飘扬。忍无可忍之下,项羽只好先帮他“崩”了,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被人钻了空子。
紧接着是田荣的背叛,刘邦的出兵,连国都彭城都丢了。项羽的计划被迫一再延期,只能先放下称帝的雄心,转而去收拾眼前的烂摊子。然而老刘邦比“小强”还要顽强,项羽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范增的碎嘴子也让项羽头疼不已。他们的政治主张相去甚远,甚至存在尖锐的矛盾。范增有自己的政治蓝图,而项羽只是一介武夫,根本无法与之沟通。楚怀王被谋害一事,更是让他们的关系雪上加霜。如果此时项羽急于登基,范增一定不会同意。
各路反王如同墙头草,随风倒。他们只是打着各自的算盘,与项羽的称帝之路相冲突。他们的政治目标只有一个——恢复到六国分裂状态,各玩各的。因此他们并不支持项羽称帝,只是在观望、声援谁占上风。
说到底,还是要怪项羽自己。他犯了一连串低级错误,靠军事实力积累的资本被自己的低能政治操作挥霍一空。他对如何称帝、如何稳固政权等政治问题一无所知,只是一味蛮干。即便当初想称帝,也是一脸茫然,搞不清楚戴的流程。当时的客观环境也不容许他称帝,幸亏他没有贸然行动,否则只会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