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的飞天图才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呢?
敦煌飞天的诞生与演变
从初到晚唐,大约历经了三百年的时光,敦煌飞天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记。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元素,融合西域与中原的艺术成就,逐步发展创作出来的。历经北凉、北魏、、、隋代五个朝代的百年时光,完成了中外、东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与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了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此时的敦煌飞天,已鲜有印度、西域的风格,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形象。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飞天也主要画在这些大型经变画中。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将敦煌石窟的唐代艺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又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唐王朝直接统治敦煌地区,后期则为吐蕃族统治敦煌地区及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管辖时期。
艺术风格往往能反映出时代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形态。唐前期的飞天,充满了奋发进取的精神,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这种飞动之美与唐王朝前期的开明政治、强大国力、繁荣经济及开放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其中,初唐第321窟的双飞天和盛唐第320窟的四飞天,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第321窟的西壁佛龛两侧各画两身双飞天,他们的飞翔姿态十分优美。尽管飞天的面容、肉体已变黑,但他们的身姿仍然清晰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随风舒展,犹如两只空中飞游的燕子,表现出了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
然而到了唐代后期,飞天的动势和姿态发生了变化。艺术造型上,衣饰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人体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也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经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他们围绕宝盖飞翔,有的手捧花盘,有的手捧璎珞,神情平静却透出忧伤悲哀的情绪,体现出了一种“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这也反映了唐代后期国力衰败、国人忧思以及民众向神佛乞愿回归大唐的情绪。
这些飞天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展现了敦煌艺术的卓越成就。无论是前期的奋发进取还是后期的平静忧思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敦煌飞天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