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世时,为何将将魏延排除出了蜀汉权力核心?
在蜀汉的辉煌时期,英雄辈出,今天奇闻奇网小编带领大家走进那段历史,探寻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背后的故事。
在刘备离世后,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后主刘禅虽为名义上的君主,但真正的权力却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正如刘禅所言,“政由诸葛亮,祭则寡人”。诸葛亮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丞相角色,他已经成为整个蜀汉的军事统帅。
随着诸葛亮的逝世,魏延是否想替代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军事统帅呢?他是否渴望拥有如诸葛亮那样的权力?
在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中,蒋琬是接替诸葛亮的人,之后是费祎等人,魏延并没有在其中。甚至在五丈原退军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安排的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官员——丞相长史来主导大局。魏延被安排的任务是断后,并明确表示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军队便自行行动。
作为蜀汉将领中的佼佼者,魏延在资历、军功、武力、谋略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此出色的魏延却被排除出了蜀汉军事权力的核心。甚至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中,魏延也被完全排除在外。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的不服从情绪显而易见。据史书记载,当得知自己被安排断后的消息时,魏延表示不满:“丞相虽亡,我魏延还活着。为何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废弃天下大事?”他强调自己应该率领军队继续北伐,这明显表达了他想替代诸葛亮的意愿。
魏延用一个“率”字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野心。“率”字意味着带领,他希望带领所有的蜀汉军队继续北伐,这不正是诸葛亮的位置吗?如果魏延没有这样的野心和想法,他应该会选择“随”而不是“率”。
事实上,魏延确实是有资格替代诸葛亮的。他的资历深厚,是刘备亲自提拔的;他的武力过人;他的战功显赫;他的智谋高超。魏延无疑是当时替代诸葛亮的最佳人选。诸葛亮选择了杨仪而不是魏延,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魏延和杨仪的权力斗争失败,魏延被追斩,蜀汉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魏延确实表达了他想替代诸葛亮成为蜀汉军事统帅的意愿。他的野心、实力和智谋使他完全有资格胜任这个位置。历史的发展并不总是如人所愿,魏延的壮志最终未能实现。这让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残酷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