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想要把孟子弄出文庙呢?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在公元1372年的一天,拿起一本沉甸甸的《孟子》,在灯火阑珊之下,细细品读。他的心情却并非平静,而是充满了波动。孟子的一些言论,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本思想,在朱元璋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究竟是怎样的言论,竟然让这位君王对孟子动了杀心?原来,是《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刺痛了朱元璋的心。在他看来,孟子似乎过于轻视君王的地位。朱元璋不禁怒言道:“若此老(孟子)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他命令将孟子的牌位逐出文庙,永久取消其享受文庙祭祀的资格。
当时,有一位名叫钱唐的大臣,对朱元璋的这一举动实在看不下去。他为孟子鸣不平,甚至表示“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面对钱唐的坚持,朱元璋更是愤怒。钱唐毫不畏惧,甚至以死抗争。面对此情此景,原本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朱元璋终于屈服,下令救治钱唐,并恢复了孟子的配享。
朱元璋与孟子的恩怨并未就此结束。《孟子》一书遭到腰斩,其中让朱元璋感到刺眼的85条内容被悉数删除。在剩下的《孟子节文》中,“民贵君轻”等相关内容被尽数剔除。其实,这并非朱元璋第一次与儒家发生冲突。早在洪武元年,他便与孔子及其家族产生了冲突。他不仅对孔家后代下了“死亡威胁”,还试图削弱祭孔大典的影响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文化宣扬得淋漓尽致。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却觉得自己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为了所谓的“真理”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明初的钱唐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不仅为自己坚持的“真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甚至敢于舍弃自己同族亲友的生命。这也使得朱元璋开始加强对臣民思想的钳制,渗透到国家的文教、习俗等各个领域。
朱元璋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世间的皇帝,他想要超越儒家,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主宰者。他的发号施令不仅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更延伸到文化教育领域。任何不顺他心意的内容都会被禁止和修正,即便是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儒家思想也不例外。这种对思想的严格管控也反映出朱元璋想要建立一个绝对权威的时代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