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谈论,每个人在年轻的时期都有自己崇拜的
站在浙江大学演讲台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一身轻松,与学子们分享着他的文学世界。他坦言,很多时候他在创作时并未预见自己的作品会引发出如此多的解读与探讨。面对深度的问题,他承认自己的思考过程并非浅薄,但也不愿附和过多的想象。对于自己被众多高等学府和社会学者研究的现象,他表示许多作家都被放大解读了,实际上并没有哪位作家在写作时能完全清晰地预见作品的意义。莫言认为这并非必须去深究的问题,因为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元解读的可能性。
当日,除了莫言,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也来到浙江大学,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学子们畅谈文学与教育,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在交流中,莫言被问及从文学作家到明星作家的身份转变问题。他坦言自己一直在思考关于追星现象的问题,他认为人生需要榜样和偶像,他在年轻时也曾有崇拜的对象。就如他对我们县剧团的女演员的崇拜一样,每个人在年轻时期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对象。然而他也强调,作家的职责并非成为明星,读者对作品的喜爱不必延伸到对作家的过度追捧上。在他看来,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牢固关系依然依赖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即使你获得了世界性的大奖,但如果你的作品并未给读者带来新鲜感或者还不如读者自己写得好,那么这种明星效应将会转瞬即逝。
现如今,莫言的作品已经成为许多文学爱好者和社会学者的研究对象,甚至成为高等学府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对此现象,莫言表示他确实知道有硕士生或博士生将他的小说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但当他面对这样的求教时,他会建议他们更换题目。他表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并未预见作品的一些情节会有如此多的解读,也没有想到一部小说能够寄托如此深厚的人文道德基础。对于任何作家而言,实际上都会被过度解读和放大解读。莫言坚信没有一位作家能够在写作时完全清晰地预见自己作品的意义。一部成功的小说往往具有丰富的可读性和弹性空间。对于关于他的批评论文,他也持开放态度,他认为文学没有标准答案,无需过于纠结其中的细节问题。他鼓励人们多元解读文学作品,因为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关于莫言的更多精彩言论和故事,请关注奇事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