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痤为何举荐公孙鞅?又为何让魏惠王杀掉公
公孙鞅,一个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说到商鞅,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人,便是秦孝公时期的改革巨擘。秦孝公为强大秦国,发布了广纳贤才的招贤令。正是在这道令的牵引下,公孙鞅从魏国来到了秦国。他的才学,让秦孝公为之倾倒,于是力排众议实施了变法改革。这一改革,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与魏国、齐国并肩而立。
公孙鞅之所以离开魏国前往秦国,除了招贤令的吸引,更多的是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在魏国,他虽有才华却未受魏惠王的重用。那时的魏国,在李俚变法后已崛起为战国之首。各国为揽才纷纷养士,其中不乏有才能却境遇不佳的人。公孙鞅虽有大才,但在魏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公叔痤,公孙鞅的相国,对他既是提拔也是绊脚石的存在。公叔痤在魏国位高权重,一己私心让魏国流失众多大才。当年,魏国的前相国孟尝君田文去世后,公叔痤继任,成为魏国相国。他虽有才能,但私心亦重。在魏武侯时期,吴起是军功卓越的人物,但公叔痤担心吴起抢了自己的位置,便设法赶走吴起。
公叔痤的手段巧妙且狠辣。他故意让吴起看到魏国公主对身为魏相的他进行侮辱,以此让吴起拒绝魏武侯的联姻建议,从而离间君臣关系。吴起因此被免职,离开了魏国。此后,公叔痤遇到了他仕途上的又一个挑战——公孙鞅。他知道公孙鞅的才华,却担心其抢夺自己的地位,因此不敢重用,只让其担任中庶子一职。
公叔痤在病重之际,意识到若不能重用公孙鞅,就必须除之。他向魏惠王强烈推荐公孙鞅,称其为有大才之人。但魏惠王并不以为意,认为公叔痤病重糊涂,故未采纳。公叔痤的推荐不仅未能让公孙鞅得到重用,反而让魏惠王更加坚信公叔痤病入膏肓。他不知道的是,公叔痤为了魏国的未来,不惜冒着被误解的风险举荐人才。而魏惠王的决定,让魏国错失了一位改革巨擘。
这就是公叔痤举荐公孙鞅的始末。他对公孙鞅的态度复杂而矛盾:既欣赏其才华,又担心其威胁自己的地位;既想重用,又不得不防备。这种矛盾心理最终导致了公孙鞅的流失和魏国的损失。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事网频道,为您持续更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