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成为太后临朝听政后,为何突然下诏还政于李旦?
驾崩后的第三天,身为辅佐者的武则天并未拥有大权,实际上,李治在遗诏中只是赋予了她在军国大事不决时的决策权。历史的关键节点总需要有人力挽狂澜。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裴炎作为唯一的托孤大臣,以中宗服丧为由,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请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就这样,从幕后到台前,武则天的身影逐渐清晰,成为大唐的实际主宰者。接下来的二十七天里,她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政治手腕。
在这短短的服丧期间,武则天通过连环三招迅速稳定了局势。她巧妙安排了朝廷的布局,稳固了西京长安的局势,同时安抚了宗室和地方的势力。李显在除丧后却发现自己的权力被大大削弱,最终因无力掌控局势而被母亲废除,换成了听话的四弟李旦。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大权独揽,李旦即位后成为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
随着武则天的权力日益稳固,大唐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逐渐浮现。李敬业的扬州兵变和裴炎逼宫还政两件大事接连爆发。武则天对这些挑战展现出了强硬的态度和高效的应对能力。她先除裴炎,后平兵变,大兴告密之风,用酷吏肃清异己。满朝文武在她的强势统治下噤若寒蝉。此时的武则天已经野心毕露,任何反抗势力都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打击。
而在垂拱二年(686)正月的一次意外事件中,武则天突然宣布要还政于皇帝李旦。这一举动令人大跌眼镜,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武则天的野心有所收敛。深入剖析背后的真实原因后我们发现,武则天此举并非出于良心发现或是对权力的厌倦。实际上,她是在为自己的女皇之路铺平道路。她需要获得现任皇帝李旦的授权来名正言顺地掌控大权。李旦作为母亲眼中的乖孩子,表现得十分顺从,上表固让,请求母亲继续临朝称制。这一举动满足了武则天的期望,让她得以光明正大地端坐于朝堂之上。
此后,武则天的野心不再是什么秘密。通过还政与辞让的循环往复,她逐渐削弱了反对者的声音和力量。一部分原本可能选择反抗的人选择了沉默或明哲保身。武则天手持酷吏这把利剑,舞动刑柄,镇压了那些铁定的反对派。她的道路越来越顺畅,最终成功地走向了女皇的宝座。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以及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统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