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何他的政敌李严反而最伤心呢?
在公元234年,一场悲剧震撼了整个蜀汉。名臣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举国陷入深深的哀痛之中。而远离朝堂的梓潼,一个人因得知这消息而悲伤过度,最终因病离世。他既不是诸葛亮的亲朋好友,也未曾蒙受诸葛亮的特别恩泽,相反,他曾是诸葛亮最大的政敌。此人便是李严,驾崩前钦定的两大托孤重臣之一。
诸葛亮的逝去,若按常理推断,最可能感到宽慰的应是李严。但事实恰恰相反,李严对诸葛亮的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悲痛。他的悲伤并非源于对诸葛亮的尊重与不舍,而是因为自己无法重返朝堂的绝望。
在诸葛亮逝世的这一年,李严已被流放到梓潼达三年之久。他曾身居蜀汉主政大臣的高位,如今却沦为平民。李严的内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他无时无刻不渴望重回朝堂。而唯一的希望,便是诸葛亮的重新启用。他等来的却是诸葛亮的死讯,这无疑让他倍感绝望。
李严明白,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准许,后人不敢私自决定解除对他的惩罚。因为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巨大,无人敢跨越这条禁线。诸葛亮曾亲自下令贬黜李严,因此后者深知自己无法获得朝廷的启用。
诸葛亮在生前对蜀汉朝堂进行了重新规划。他提拔了蒋琬,后者在他的去世后迅速崛起,成为蜀汉的第二任丞相。蒋琬还举荐了费祎和董允,两人也得到了重用,共同构成了蜀汉著名的“四相”。这些人都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掌控了蜀汉朝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诸葛亮不启用李严,那么其他人更不可能违背诸葛亮的意愿来启用他。李严与诸葛亮在是否继续北伐的问题上存在矛盾,而蒋琬等人是坚定的北伐支持者,因此反对北伐的李严不可能得到他们的“特赦”。
李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诸葛亮死后他的悲痛欲绝,最终因激愤而死。通过李严的死,我们可以窥见他性格中的阴暗与小气。曾被刘备委以重任,又曾得到诸葛亮高度评价的辅政大臣,竟会因无法继续做官而离世,实在令人唏嘘。
在此,笔者祝大家元旦快乐,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愿大家得偿所愿。我们也应明白,生活中的得失荣辱,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平和与坚韧,才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和奋斗,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