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已流行高跟鞋 可达25厘米
高跟鞋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
一段关于女孩因长期穿高跟鞋导致足部变形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高跟鞋事件”,使得许多爱高跟鞋的女士们开始审视自己脚下的时尚。高跟鞋的历史远不止于此,它源远流长,与女性的美丽和时尚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女性穿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行走,更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魅力。据史书记载,早在2200多年前的古代,女性所穿的礼履,那是一种圆头高底的鞋子,可以称之为“古代高跟鞋”。在1500多年前的梁代,女性所穿的鞋子已经有了相当的高度,让人不禁联想到今日的高跟鞋。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跟鞋的样式和名称也在不断变化。唐宋时期,有一种叫做“晚下”的高底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犹如一块精致的砖块。这种鞋子在宫廷贵妇和大家闺秀中非常流行。而那些没有高底的鞋子,当时被称为“远游履”,相当于现代的运动鞋。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在这种背景下,女性所穿的“高底”鞋也有了适合自己的变化。这种鞋子的高度使得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脚尖上,虽然行走起来有些困难,但却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并惹人怜爱。这种独特的风格在当时成为了风尚。
满族的“高底鞋”更是别具一格,其高度和形状都有多种变化。有的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形似马蹄印,因此被称为“马蹄底”。这些鞋子的高度可达5-10厘米,甚至最高可达25厘米,让现在的“高跟迷”们也为之惊叹。
满族妇女对于高底鞋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其实用性上,更在于其装饰性。鞋帮上常常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显得分外别致。这种鞋子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逐渐传至民间。
关于满族女性为何钟爱高底鞋,有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古代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她们会在鞋底绑缚木块,这种习惯逐渐发展成了后来的“高底鞋”。
从古至今,高跟鞋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了女性时尚的一部分。虽然现今的高跟鞋可能会带来一些争议和关注,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无论是古代的礼履、唐代的“晚下”,还是满族的“高底鞋”,都是女性对美的追求和时尚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