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远程是怎么保证水源问题的?
在《三国演义》的辉煌篇章中,有一段关于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深入山林、踏足异域的故事。在这场冒险中,全军因误饮有毒的泉水而病倒,连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也一度束手无策。在这种危险的关头,幸得一位当地老者的指点,才化解了这场危机。试想,在这场看似收放自如的“七擒孟获”战役中,若不是有这位老者的妙计,或许蜀军就要在此毒泉旁黯然神伤。这一事件凸显了古代战争中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即使面对如诸葛亮这般智勇双全的将领,一旦饮水安全出现问题,也会陷入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重大挑战,历朝历代的军队都费尽心思,想尽各种办法。在古代,军队中甚至设有专门负责挖井的官职“擎壶氏”。水井挖掘完成后,如果井水经过检测确认安全,就会在井上悬挂一个水壶作为标记,以确保士兵饮用到安全的水源。
仅仅依靠打井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地下有充足的水源才行。在唐朝的军事经典《太白阴经》中,就记载了寻找水源的巧妙方法。在北方大漠作战时,如果有野马黄羊蹄印的地方,就一定有水源。如果地上长有葭苇等植物,那么地下就一定有暗泉。凭借这些精准的判断,唐朝的精兵强将在深入草原作战的艰难环境中,一次次成功地找到水源,保障了远征的胜利。
在深入蛮荒地区时,军队有时会遇到滴水不见的绝境。于是自汉代开始,“渴乌”这种神奇的饮水工具应运而生。“渴乌”实际上是一种大竹筒,通过麻漆密封连接起来,可以延伸到远处的水源处。将竹筒的一端放入水中五尺深,然后在另一端燃烧干草,由于受热产生负压,水源里的水就会被吸入竹筒,然后通过翻山越岭输送到军营中。这种类似于现代“自来水管”的设计,在汉朝就已经普及到军队中。
即使找到了水源,如果水质有问题同样不能饮用。宋代的军事教科书《武经总要》对此有详细的指导。敌方境内的水不能轻易饮用;不流动的死水也是危险的;如果水源地有毒蛇栖息,水发红且有咸味,这样的水也要格外小心。
那么,如果水有毒且周围找不到合适的水源怎么办?历史上军队就有使用胶来澄清沉淀污水的办法。而在明清年间的《军中医方备药》中记载了一种方法:军队出征时携带足够的蒜瓣。遇到不洁净的水源时先让士兵吃蒜杀毒之后再进行饮用以此来确保士兵的安全和健康为战争的胜利提供有力保障。在古代军队的智慧和努力下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妥善解决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