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为何最后连回家的
对于热爱历史和文化的小伙伴来说,今天我们将跟随奇秘网小编的步伐,深入了解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从1839年到1852年,这十三年间,曾国藩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检讨,逐步攀升至从二品的侍郎,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从政经验。这十三年对于曾国藩来说并非一帆风顺,他在经济上历经波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国藩的世界,他背后的故事。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正值清朝的鼎盛时期,然而他的经济状况却并不乐观。在京城做官的日子里,他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1841年,临近过年之际,曾国藩的家书中透露了他欠债过年的窘迫境况。他不得不借银度日,家中也遭遇了仆人的离去,这一切让他深感贫穷的无助和困境。他感叹自己的困境在诗中表露无遗:“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独不然。”即使身为堂堂的京官,他的经济状况依然堪忧。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这么穷呢?他的俸禄并不低。曾国藩初入翰林院时,他的俸禄标准为年俸45两银子和禄米45斛。随着官职的升迁,他的俸禄也有所增加。作为京官,他不仅要养活一家老小,还要供养仆人和其他日常开销。官场上的交际应酬、节日送礼等都需要大量的银两。曾国藩曾给自己算过一笔账,即使十分刻苦节约,每天也需要花费一两银子,一年下来至少需要三百多两银子,而他的俸禄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开销。
在官场中,一些京官会收到地方官员孝敬的各种“炭敬”“冰敬”“别敬”等,以弥补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巨大差距。对于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来说,这种机会并不多。正因为囊中羞涩,他甚至曾梦想着能发一笔横财。然而他知道这种想法是可耻的,于是他发誓决不以做官发财为手段来积累财产。他表示将来如果做地方官有了更多的收入,除了俸禄和养廉银外,绝不取一钱。如果有剩余的钱财,他将用于周济贫穷的亲戚族人。
曾国藩的一生都保持着这种清廉自律的品质。他甚至在离开京城时还欠着千余两银子的债务。直到后来担任两江总督有了养廉银才还清债务。他的清廉和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他的一生都在努力修炼自己的道德水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和誓言。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清贫守志、廉洁自律”的价值观不仅是他个人的追求更是他一生的信仰和坚持。
总之曾国藩的京官生涯充满了艰难与挑战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自律的品质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一代名臣。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