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弩是怎样的?他和弓箭有哪些区别呢?
,作为我国的远程武器,具有悠久的历史。相较于弓箭,拥有更稳定的命中率和更大的杀伤力,因此受到大力推崇与发展。
在汉代的与秦的对比中,两大显著进步尤为突出。首先是青铜机匣——“郭”的出现。这一改进主要体现在机上,汉代机装配了铜质的机匣,使得机的装配更为精密,从而增强了的杀伤力。贯连机各部件的轴销不仅穿在臂之槽的边框上,也穿在铜郭的孔中,使得臂能承受更大的张力。
另一项进步是在望山上增加了刻度。这一创新使得射的三点一线瞄准更为精准。射手可根据目标物的距离远近,通过望山刻度选定相应的标线,将矢的端头与目标三点连成一线发射,从而准确命中目标。由于矢的飞行受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影响,呈现出抛物线形的轨迹,因此射手在瞄准时需将臂前端微微抬起,使望山上的某一点、矢镞和目标物在一条直线上。
汉帝国的,因其精准与凶狠而备受赞誉。西代边塞遗址出土的大量简牍文书和长安城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刻字骨签,为我们提供了宝贵资料。汉代的强度与射程通过悬垂重物的方法进行检测,即将弓倒挂,在弓上悬垂重物,直至弓张满为止,然后称量出重物的重量,这便是张弓所需之力。
汉代的共有十八个等级,从一石到十五石,甚至有二十石、三十石、四十石。一到十石的属于单兵,其中,一石和两石的是臂张,仅靠手臂就能拉开。三石以上的则属于强,需要用脚或腰部帮助上弦。十石到十二石的单兵最强“大黄”,需要最强壮的战士才能拉开。而更高阶的则需要使用绞车上弦,被称为炮。
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刻字骨签所记载的多为强或炮,射程均在三百步以上,最远可达四百步。换算成现代单位,一石和两石的普通有效射程约为150米,而三石到六石的强射程则在170米至270米之间。炮的有效射程甚至能达到560米。
汉帝国对的威力、射程和命中率极为重视。军队经常进行射考核,并以“大黄”或炮进行作战,远距离击杀敌人指挥官。例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广的祖父曾率领四千人马出塞数百里,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围困。在这危急时刻,李广前出阵列,使用大黄连续狙杀匈奴指挥官,成功打断了匈奴的指挥链,抵挡住了敌人的猛攻。
尽管强射速较慢,但通过全员备、三列式射击的方式,仍可保证箭发射的连续性。一列负责上箭,一列准备射击,这样既能保证射击的连续性,又能充分发挥强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