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乐不思蜀真相误解还是真实表现?
在历史的洪流中,群雄并起的末年,经过漫长的混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分的局面。公元221年,成都称帝,蜀汉崭露头角。在公元263年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蜀汉面临着三路攻打的危机。敌人绕过了重兵防守的剑阁,抄小路深入蜀中,直逼成都。蜀汉的后主刘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选择了投降。
刘禅束手就擒,反缚双手,与朝臣百姓一同出城,向邓艾投降。蜀汉的国祚就此画上了句号,存国四十二年。投降后,刘禅被带到魏国都城洛阳,被封为安乐公。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记载了一则令人感慨的故事。司马昭曾设宴邀请刘禅,宴席上演奏的竟是蜀国的歌舞音乐。身边的蜀国旧臣无不伤感落泪,唯有刘禅看得兴高采烈,甚至眉飞色舞。司马昭见此情景,不禁感慨道:“此人之昏庸,连扶都扶不起,更何况姜维呢?”司马昭试探地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这里这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乐不思蜀”与“扶不起的阿斗”,让刘禅被取笑了一千多年。他真的如此昏庸无能吗?
在蜀国濒临灭亡之际,刘禅面临的抉择并不简单。南迁、联吴抗曹或投降曹魏,每一种选择都充满了变数。南迁没有合适的都城,联吴抗曹显然已不可行,东吴自身难保。经过深思熟虑,刘禅选择了投降曹魏。
投降或许是最艰难但却是最明智的决定。这不仅可以减少战争的灾难,保护蜀国的百姓和朝臣免受战争之苦和迫害,更是一种高明的明哲保身之举。
刘禅继位后,继承了刘备“惟务雕橑玩而忽民之望”的遗志,举全国之力北伐。虽然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国力几乎耗尽,但刘禅仍然苦苦支撑这个烂摊子近四十年。期间虽然吏治开始腐败,但朝局保持稳定。如果没有一定的治理国家能力,刘禅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投降后,刘禅的处境艰难。司马昭对他充满了戒心。“乐不思蜀”的装傻充愣,让司马昭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使他得以安享后半生,直到271年才去世。这样的明智之举,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让官员们继续为官,蜀国的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
刘禅的“乐不思蜀”并非是真的昏庸无能,而是一种高明的明哲保身之举。在历史的洪流中,他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使得蜀国的百姓和朝臣得以在动荡的历史中获得一线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