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会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为何在汉献帝没
汉昭烈帝刘备,身为蜀汉开国君主,始终高扬汉室宗亲的旗帜。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当刘协禅位给曹丕之后,刘备却并未立即行动去营救刘协,反而急于称帝。这背后的原因,奇秘网小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并给出一些可能的解释。
在《三国演义》中,刘协禅位后便被曹丕加害,而刘备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才登基称帝。罗贯中的三国因个人喜好而美化蜀国,电视剧的演绎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真实历史中的刘协禅位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那么,为何刘备没有营救刘协,反而等到刘协去世后才登基称帝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公元220年十月,刘协在正式祭祖后禅位给曹丕。若刘备不向曹丕称臣,他在大义上就会被视为反贼。尽管失去了荆州,但刘备仍坐拥汉中,实力犹存。让他向曹丕称臣,不仅他自己可能不愿意,手下的文臣武将更不会同意。
与此跟随他打天下的人已经封无可封,他们的目光自然转向从龙之功。只有刘备能称帝,他们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封赏。他的许多手下因匡扶汉室而聚集在一起,若他向曹丕称臣,这些人将何去何从?刘备内部因复仇问题产生矛盾,他汉中王的身份已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于公于私,他只有称帝这一条路可走。
刘协是否已死对刘备来说已不重要。无论刘协生死,刘备需要的只是刘协已死的消息。公元221年,刘备在明知刘协可能未死的情况下,祭祖并宣扬刘协已逝,为了保持汉室江山的正统性,他在众人的拥立下称帝。
我认为刘备知道刘协未死的消息,是因为他执意对东吴发动战争。当时,有人建议他放下对东吴的仇恨,专心对付其他敌人。朝廷中知道刘协消息的并非只有刘备一人。为了转移视线,他对外发动了一场战争。他选择伐吴,部分原因是为了夺回荆州,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
他不采纳诸葛亮的意见对魏国用兵,可能是担心曹丕拿出刘协来对抗他,那他的对外借口就会显得尴尬。而相对较弱点的东吴似乎更好对付。他的这次出兵最终导致了蜀国元气大伤,自己也死在白帝城中,仅称帝两年的他就这样结束了帝王生涯。
历史已经发生,当时的一切都是后人根据记载分析出来的,具体情形已无法考证。以上观点都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对与错在于每位读者的不同理解。在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充满了复杂的人性考量、战略抉择和权力斗争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