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如何看待纪晓岚视同妓女
在清初的严峻政治环境下,文字狱盛行,许多著作因政治问题被禁毁或篡改。在这样的背景下,纪晓岚受命编纂《四库全书》。这一任务并非轻松之事,而是充满了危险。纪晓岚深知皇帝的心思,他亲眼见证了许多文人因言获罪,因此选择了谨慎行事,有时甚至选择沉默。这种选择并非简单的退缩,而是对政治环境深刻认识后的自我保护。
深入分析,乾隆皇帝选择纪晓岚来主持这一大型文化工程,除了对其学识的认可,也可能包含一种策略考量。通过编纂《四库全书》,让这位汉族知识分子接受一次具体的“教育”,使其在政治高压下更加顺从。对于纪晓岚来说,尽管他颇受皇帝宠爱,地位显赫,但实际上可能只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乾隆皇帝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对纪晓岚的优待不过是像对待倡优一样,这无疑在纪晓岚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以纪晓岚为代表的汉族知识分子,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一方面遵循皇帝旨意对古籍进行“阉割”,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身也遭受了“精神自宫”的洗礼。他们的才华与雄心壮志被压制,不再像前辈黄宗羲、顾炎武那样致力于独立思考的著述事业。
纪晓岚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他曾坦承自己的文化事业的心理演变轨迹,从最初的慷慨激昂,到后来的谨慎行事,再到最后的“精神自宫”。他的选择明确传达出一个无情的事实:他已被乾隆皇帝成功地实施了“洗脑”,从一匹骜不驯的“游魂”,变成了即使在写一部谈鬼论怪的杂记时,也念念不忘“有益于劝惩”的“卫道士”。
纪晓岚并非普通的文人。他的聪明才智和旺盛的创造欲望在被压抑后,必然会寻求新的发泄渠道。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效应”。与许多历史中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发泄渠道——食和性。值得注意的是,像纪晓岚这样被“精神阉割”的文人,其肉体上的欲望通常是超乎寻常的发达。相反,那些在肉体上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则在精神上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这两者相辅相成,印证了一条生物学法则:身体的某一方面被压抑,另一方面就会异常发达。
纪晓岚是一个生动的典型,他在精神上极度萎缩,生理上极度膨胀。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汉族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揭示了政治环境对知识分子创造力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