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什么时候投笔
【故事重塑】高适的传奇人生
大唐盛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故事,其中,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传奇人生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他的辉煌与坎坷。
高适,一个从渤海蓨县走出的文人墨客,出生于官二代家庭,家族历史显赫。他的先祖高洪曾在时期任渤海太守,使得家族在六百年间人才辈出。高适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刻苦攻读,习文练武,期待有朝一日重振家风。
命运似乎与高适开了一个玩笑。原本世代簪缨之家,却因父亲的早逝家道中落。为了寻找出路,高适来到长安,希望能得到父辈故交的引荐。年方弱冠的他却处处碰壁,拜谒之路充满艰辛。
受挫之后,高适离开长安,一路东行,来到宋州隐居,过上了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这一隐就是十年。为了改变现状,他决定赴边关立军功。当时,唐王朝与周边部族频繁发生战争,为许多读书人投笔从戎创造了机会。
信安王李祎在东北营州抗击契丹时,高适的朋友们纷纷加入他的幕府。他决定投奔信安王,希望通过朋友们的引荐等待立功的机会。当他赶到前线时,信安王刚刚打了胜仗,对他的投奔选择了“无视”。第二年的春天,他无奈地回到了宋州。
尽管这次塞外之行以失败告终,但高适却将边关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创作了十几首流传千载的边塞诗。《燕歌行》更是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此后,高适一直怀才不遇。年近五十岁时,他才混到了封丘县的芝麻小吏——县尉。他时来运转,仕途上飞云直上。他的性格豪爽、仗义疏才、爱读史书,吸引了众多有才学的人投到他的帐下。当他投奔哥舒翰时,哥舒翰对他的诗文、人品和才能大加赞赏,上表奏请高适为左骁卫军曹,充幕府掌书记。从此,高适成为了哥舒翰的心腹,常随左右。他的仕途也一路攀升,创造了十年十迁的新纪录。
这就是高适的传奇人生。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追求梦想。他的诗歌传承千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像他一样的文化巨人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高适,一个心怀壮志的诗人,因与哥舒翰的相遇,感受到了知遇之恩,自此将身心投入到哥舒翰幕府,一心一意为其效力。他的边塞诗创作,在这三年的幕府生活中,迎来了丰收期。
那雄奇瑰丽的西北边塞风光,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两军交战、战马嘶鸣剑戈碰撞的壮烈场面,都成为他大气磅礴的诗篇中的生动素材。每一行诗句都如同那西北的狂风,吹拂着读者的心灵。
安史之乱爆发,这场灾难给繁荣的大唐王朝带来了冲击,使国家由盛转衰。对于高适和众多读书人而言,这却是一次机遇。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改变自己的命运。高适的人生因此迎来了鼎盛时期。
他因“负气敢言”而深得肃宗信任,但也因此遭到宦官的嫉妒,被贬为太子府少詹事。他的才华和能力并未因此埋没。几个月后,因四川多事,他被起用,先后担任四川彭州刺史、蜀州刺史,以及剑南西川节度使。
在四川的六年仕宦生涯中,高适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和剑南兵马使徐知道的叛乱,提出了整合军事力量的建议,被唐王朝采纳。他的俭政宽民、为官清廉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广德二年,62岁的高适被任命为侍郎,不久又转为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他的成就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高适选择了激流勇退,归隐于终南山紫峰阁。一年后,63岁的高适离开了人世。他的离世如同云彩的消散,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二百多首气势恢宏的锦绣诗篇。这些诗篇成为后世人们的经典传唱,他的名声因此永载史册。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战士们的深情厚谊。他的诗风雄浑豪放,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高适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诗歌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