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后宫女们如何为帝王守陵?命如叶薄
曾经有一位诗人创作了一首名为《陵园妾》的诗篇,深情描绘了守陵宫女如花的容颜和她们薄如叶的命运。这些宫女,一旦进入深宫,命运便如落叶般无法掌控。长年累月地奉守陵园中的宫室,她们的青春岁月如同被锁在冰冷的大门之内,直至红颜老去。
在无尽的愁思中,她们回忆着往昔在后宫的日子,那时曾被妒忌和猜忌,甚至因谗言而被遣派守陵。告别亲人,她们被宫中押送到这片荒凉之地。这里的山宫永闭,松门柏城之间,冷寂萧瑟。重阳寒食,菊花梨花的季节,她们掩泪无人见,只有绿芜墙绕青苔院。
这些守陵的宫人也曾拥有青春美丽的容颜,但后宫争宠斗争的失败使得她们被猜忌、迫害,成为无宠的牺牲品。被送到陵园后,她们在宣徽殿、浴堂殿的欢聚情景已成为遥远的回忆。长安城中,像她们这样的宫人何止三千。这些无宠的宫人愿意轮流来守陵,共同分担这份凄苦无助。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因为守陵制度是如此的残酷,不存在轮转的可能。
题目虽名为“宫女”,其实泛指后宫的女性。无论是名分显赫的后妃还是普通的宫女,都逃不掉为皇帝守陵的命运。守陵的制度始于西汉,那时不仅皇帝死后要命令大量宫女陪葬,有时皇后单独下葬也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守陵宫女。
在西汉时期,一些没有生育子嗣的嫔妃在高祖驾崩之后被送到陵园居住。后宫人数膨胀,成帝死后,守陵的嫔妃宫女人数更多。有些女子为了避祸,主动到长宫侍奉太后。班婕妤就是一个例子,她在成帝死后到陵园守陵至死,死后甚至被葬入陵园。
除了那些没有子嗣的宫女,一些在后宫争宠斗争中失败、得罪的妃子也被派去守陵。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成帝暴亡之后被废,遣往延陵守陵,最终不堪受辱而自杀。
皇帝驾崩后,“诸园贵人”即随“大行皇帝”灵柩迁徙到陵园。这些贵人因为没有子嗣被安排守陵,一些从未得到皇帝临幸、临幸后没有怀孕或者曾经生育但孩子夭折的宫女都在其列。一些在后宫争宠斗争中失败的妃子得罪后也会被派去守陵。
曹操的遗愿独特而引人深思。他要求在他离世后,他的小妾和宫中的歌舞伎要定期对着他的陵墓歌舞。这一话题在文学作品中激起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全唐诗》中,以《铜雀台》、《铜雀妓》、《雀台怨》为题的诗歌近40首,都是后人感怀曹操的遗愿,对宫廷妇女的命运进行的产物。这些诗歌充满了对守陵后宫女性的同情和对残酷制度的批判。
在唐代,被安排守陵的宫廷妇女众多。据史书记载,每当皇帝驾崩,没有子女的宫人都会被派往山陵供奉,昼夜伺候,如同伺候活人一样伺候死者。这种制度的残酷性在唐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近百首反映守陵宫女生活的诗歌,描绘了她们的悲苦命运和无助的境遇。守陵的宫人必须打扮得美丽动人,向死者表演歌舞。这些表演背后的情感却是深深的哀愁和无奈。
如欧阳詹的《相和歌辞·铜雀妓》中所写:“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惆怅繐帷前,歌声苦于哭。”舞态美丽,但谁又真正欣赏呢?在灵帐前唱歌,其实是比哭泣还要痛苦的事情。
郑愔的《相和歌辞·铜雀台》则描绘了宫人在歌舞后的悲伤情绪:“舞馀依帐泣,歌罢向陵看。”她们对着陵墓流泪,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
这些诗歌不仅强调了守陵宫人的悲惨命运,还借古讽今,对造成这种悲剧的当权者进行婉讽和谴责。诗人们对守陵的宫人寄予了无限的同情,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她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这种生不如死的境遇,让人深感世事无情,功业易逝。
罗隐的《铜雀台》写道:“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与君王共死的命运或许被认为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守陵到死,孤独寂寞,花开花落,人却憔悴。张氏琰的《相和歌辞·铜雀台》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青苔无人迹,红粉空相哀。”
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守陵宫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残酷现实的批判。它们不仅是对古代制度的反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警示。这些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对公正、平等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