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朝的崛起之谜:其关键在于汉文帝的决策
在汉文帝登基的第一年,对全国地方官员进行了政绩考核,其中河南郡郡守吴公的表现最为出色。他的卓越成就得到了汉文帝的高度认可,被提拔至中央担任廷尉之职。不久之后,吴公向皇帝举荐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贾谊。这位洛阳青年受到了皇帝的青睐,被召见并任命为博士官,就国家大事征询他的意见。
贾谊的回答深深打动了汉文帝,这位年仅二十的青年才俊在短短一年内便晋升为太中大夫,享千石俸禄。贾谊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三年后,当汉文帝打算提拔他担任部长级干部时,遭到了众多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提出贾谊太年轻、学问不扎实、权力欲望过强、难以合作等理由,将他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贾谊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失意?他得罪了哪些人?这成为了文人骚客们热议的话题。后世儒家知识分子将贾谊的失意归因于他的出众才华和急于表现。据记载,作为博士中最为年轻的成员,贾谊每次都能迅速而周全地回答皇帝的问题,让一些老先生们口服心不服。
贾谊的升迁速度也让一些同僚感到不满。从博士到太中大夫的火箭式晋升,让那些在官场辛勤劳作多年的官员心生嫉妒。尤其是一些以军功上位的老将军们,更是对贾谊的迅速升迁心生不满。
尽管官僚体系的阻挠对贾谊的仕途产生了影响,但关键在于汉文帝的态度。诗云“宣室求贤访逐客,才调更无伦”。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调颇为欣赏,那么为何他会对贾谊的“鬼神”事感兴趣而对“苍生”事却漠不关心呢?这暗示了汉文帝对贾谊的主张并不完全赞同。
贾谊首次向汉文帝提出重大建议,是倡导改制。他主张的改制方案不仅包括礼乐,还涉及历法、服色、制度、官名等全面变革。这一揽子计划试图将整个体制推倒重来。这一建议却让汉文帝感到压力巨大。
汉朝建立以来,一直贯穿着实用主义思维,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贾谊的改制建议却可能打破这一平衡,导致大量赋税用于形式上的建设而非实际民生。改革还可能打乱现有的秩序,干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对于一直秉持节约、注重民生的汉文帝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汉文帝对贾谊的建议持谨慎态度。这也是决定贾谊仕途失意的真正原因所在。贾谊的儒家主张与汉文帝时期的主流黄老思想存在显著分歧,导致他的思想难以被朝廷接受。汉文帝对于贾谊的改制建议,虽然表示谦让,但实际上并未采纳,这无疑对贾谊的仕途造成了重大挫折。这一经历,为他后来的外调埋下了伏笔。
第二年,贾谊向汉文帝提交了一份关于农业的建议书。虽然他在前半部分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引经据典,大谈特谈,但在后半部分提出的强制工匠商人改行务农的建议,却遭到了汉文帝的反对。汉文帝认为,农业固然重要,但抑制商业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他推行的是自由政策,鼓励百姓依据自身条件寻找致富之路。
相较于贾谊的建议,汉文帝在经济政策上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措施。他降低了农业税,减轻了徭役,开放山林川泽资源,允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并废除了关卡,降低了商业运输成本。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朝的商业、手工业、矿业、渔业的发展,使得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
贾谊的失意并非个案,汉初大多数儒生的仕途都是失意的,这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与道家黄老思想的格格不入。虽然贾谊的失意是他个人的不幸,但对于汉初的百姓而言,却是一件幸事。如果贾谊主政,恐怕“文景盛世”会夭折于襁褓之中。
那么,为什么贾谊在史册上享有如此高的声誉呢?一方面是因为后世文人对他的同情。例如李商隐这样的失意文人,他们借贾谊的经历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中成为主流思想,对于这位早期的儒家思想鼓吹者,人们需要有所拔高。
贾谊的思想虽然未能被汉文帝所接受,但他的影响力却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他的遭遇和经历,成为了后世文人借以抒发情感、反思历史的载体。他的儒家思想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他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