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靖康之变中康王赵构的救命恩人
今日迷奇闻网带来一则令人惊叹的历史之谜:康王为何在靖康之变中幸免于难,躲过了金兵的魔爪?这一切,多亏了那位英勇的抗金名将!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那场令人痛心的靖康之变,带走了无数皇室成员、百姓与珍贵的国宝。北宋灭亡,在这黑暗的时刻,康王赵构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风雨飘摇中幸存下来。
赵构,作为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虽身处皇室,但其母并不受宠,母子二人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赵构并非只是坐“冷板凳”,他勤奋读书,学识渊博,坚持练武,为日后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颜晟发动第一次侵宋战争,东西两路南下。其中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率领六万大军,直逼都城汴梁。此时的宋徽宗,擅长琴棋书画、吟诗把妹,但在危机时刻,他选择了传位给太子赵恒,自己退位成为太上皇。
靖康元年,金兵兵临城下,汴梁军民在李纲的指挥下展开抵抗。在朝堂上,主和派占据了上风,议和之事已定。康王赵构,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前往金营做人质。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兵,赵构表现出淡定从容的姿态,给金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次夜袭金营的失败后,完颜宗望对赵构产生了怀疑,要求宋钦宗更换人质。这时,肃王赵枢代替赵构,但他的表现却与张邦昌一样瑟瑟发抖,使得完颜宗望更加怀疑赵构的身份。最终,完颜宗望确认赵构是真正的亲王,才撤军北还。
宋朝没有割地给金国,但两路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完颜宗望得知赵构是真亲王时,意识到放回这样一个沉稳大气的亲王对金国绝非好事。他再次表示议和时只接受康王赵构。
宋钦宗得知后,命令赵构前往金营议和。在磁州(今河北磁县),赵构被抗金名将宗泽挽留了下来。宗泽看到了康王的价值,他意识到在将来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下,康王将是凝聚人心、抗击金兵的重要人物。
在磁州兵马不足、面临金兵进攻的困境下,宗泽与赵构一同前往相州(今河南安阳)。在那里,他们共同筹划抵抗金兵的策略,为保卫家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这位抗金名将宗泽的坚持与智慧,让康王赵构得以在靖康之变中幸免于难。他的沉稳与勇气为宋朝带来了希望与力量。如今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为赵构与宗泽的智慧与勇气而赞叹也为那段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感到自豪。十二月,金兵东路军队逼近汴梁城下,西路军队在太原失守后,南下进程如破竹般顺利。他们成功渡过黄河,攻下洛阳,随后主力军队转向与东路军队会合,围困汴梁。
宋钦宗在危机之下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期望他率领军队进京勤王。赵构却委派宗泽领军救援汴梁,自己则先后避战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和东平府(今山东东平)。
不久,汴梁的外城被金兵攻破,宋钦宗前往金营议和,却不料被扣押。靖康二年四月,金兵在汴梁城大肆搜刮后,撤军北上,并立张邦昌为皇帝,国号为楚。
就在这个国破家亡的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应天府曾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龙兴之地,也是他担任归德军节度使、最终黄袍加身的地方。应天府被视为国家的神圣之地,其名字不仅被用作国号,更是升格为南京应天府。为了与之对应,北方设立北京大名府,以拱卫首都汴梁。
尽管赵构在太祖皇帝的龙兴之地继位,他却缺乏收复山河的勇气和魄力。面对金兵的侵略,他选择一路南逃,从扬州到杭州,最终导致半壁江山落入敌手。他的这一行为,让后人无不感到痛心与失望。
在赵构的领导下,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原本繁荣的国土被金兵割裂,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困境。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更加怀念那些有勇气和魄力保卫国家的英雄。赵构的选择,无疑让人们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尽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但他却没有能够守护这片土地,让国家的安宁得以延续。他的南逃行为,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悲剧。这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国家需要有勇气和魄力的领导者,才能够面对危机,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