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死对三国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诸葛亮为
蜀汉名将关羽的一生可谓传奇且悲壮。在公元219年,他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这一事件对整个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彻底与东吴翻脸,带兵攻打东吴。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刘备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便离世。可以说,关羽的败走与被杀,是后来这一切发生的直接原因。
那么,为何诸葛亮没有及时救援关羽呢?难道他眼睁睁看着关羽败走被杀,看着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而无动于衷吗?其实,并非诸葛亮不想救,而是真的救不了。
这一切,还要从刘备入川说起。当时刘备在南方站稳脚跟后,趁机占领荆州四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荆州四郡地盘太小,难以实现他复兴汉室的梦想。于是,刘备集团将目光投向了西边的益州。
刘璋本是汉室宗亲,理应联手抗敌,但他胸无大志,甚至想过投降。因曹操当时无礼待其使臣张松,张松回到益州后劝刘璋交好刘备。后来曹操欲进攻刘璋时,刘璋请刘备入蜀共退曹操。刘璋引狼入室,刘备本欲进占蜀地,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在开拓蜀地时,刘备不会冒让自己后方空虚的风险。他留下关羽、诸葛亮等镇守荆州。但随着刘备入川后情况变化,他忙于在益州拉拢人心,双方最终撕破脸面。刘备开始全力争夺益州,甚至调诸葛亮、张飞等到益州助战,留下关羽负责荆州。随着刘备逐渐掌控益州,曹操与孙权开始对他有所动作。孙权偷袭夺回长沙等三郡,曹操则进击汉中威胁蜀地。为了保护蜀地,刘备不得不调集大军对抗曹操。
汉中之战是刘备生涯的高光时刻,他战胜了畏惧的曹操,达到了人生巅峰。但这场战役也埋下了夷陵之战的隐患。汉中之战后不久爆发了夷陵之战的隐患。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试图连接荆州、益州等地以增加战略回旋余地却忽略了东吴的威胁倾尽全力最终导致败走被杀。在整个三国历史上能成建制俘虏三万精锐者实属罕见这也成为关羽一生最为悲壮的战役之一。。关羽之失麦城是蜀汉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蜀汉开始走向衰落同时也彰显了关羽的英勇无畏和悲壮命运。。尽管关羽的离世令人扼腕叹息但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传奇故事依然让人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之战,使得曹操一度考虑迁都,其勇猛之势可谓震撼天下。就在孙权却暗中发动突袭,白衣渡江,迅速占领了关羽的后方。关羽虽在襄樊之战中表现出色,却未能彻底攻下襄樊,最终只能退守麦城,却不幸遭遇麦城之败。
从刘备赢得汉中大战到关羽在麦城被擒,时间仅仅四个月,局势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想象。诸葛亮的智慧虽深不可测,但他终究不是神,无法做到真正的未卜先知。在发动襄樊之战时,关羽是按照刘备的意图行动的,而出主意的人则是诸葛亮。正史中这场战役的决策存在疑问。从各种迹象来看,打赢汉中之战的刘备虽然胜利,但已接近极限,可能不会再下令让关羽继续作战。历史上的襄樊之战很可能是关羽的自主决策,或许原本只是一场局部冲突,却意外地演变成影响天下局势的大战。
在此期间,诸葛亮一直在益州处理内政。从荆州到益州的路程遥远,消息传递需要时间,诸葛亮在得知消息时,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即便诸葛亮反应过来,他是否有能力救援也是一个问题。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卓越,更擅长内政管理。此时的蜀国刚刚经历两场大战,国力虚弱,诸葛亮无法在短时间内调集足够的力量去救援关羽。
至于后来的夷陵之战,诸葛亮没有参与的原因更为简单。他作为蜀国内政的管理者,负责整个蜀军的补给和益州的稳定。而且诸葛亮一直是孙刘结盟项目的主要倡导者,其兄长又在东吴有重要地位。在这种关键的与东吴的战争中,刘备不会带上诸葛亮。
这一连串的变故让蜀国瞬间由盛转衰。从战略角度看,经过夷陵之败后的蜀国已经失去了胜利的机会。后来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进行的。他虽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希望通过进攻来保卫蜀国安全,期望曹魏出现失误。然而可惜的是,后来的曹魏虽然犯了一些小错误,但在整体上并没有出现大的战略失误。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一切的变故和遗憾都让人深感历史的无情和英雄末路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