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李密为何会输-
隋唐时期,李密出身贵族世家,但因在宫中表现得过于活跃,被逐出侍卫队伍。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闭门读书,展现出非凡的志趣和学识。
曾经,他在长安街头的黄牛背上,左手握缰绳,右手捧《汉书》,沉醉于阅读《传》。这一幕引来了无数路人的驻足观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密长大后,他的识见远超同辈,并且多策略。他敏锐地意识到乱世将至,因此散尽家财养客礼贤。公元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李密被邀请担任军师。
在杨玄感兵败后,李密历经波折,逃到淮阳。为了生存,他变姓名为王通,教授学生自给自足。尽管生活清苦,但他并未放弃希望,继续磨砺自己的才华。
后来,李密投奔瓦岗寨首领翟让,凭借出众的口才和先前仗义疏财的声威,成功说服各路小股义军归顺瓦岗寨。李密决定改变瓦岗寨的劫掠行为,提出攻取中原战略要地荥阳的建议。翟让采纳了他的意见,瓦岗军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瓦岗军的胜利,也引来了隋军的征讨。李密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智谋,成功击败隋将张须陀。此役使李密一战成名,成为瓦岗寨的重要人物。
此后,李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治军严整,深得部下信任。他提出的攻占洛仓、赈济穷乏的建议获准,亲自率领精兵出击,取得重大胜利。这使得李密的声望达到巅峰,翟让主动让位,李密成为瓦岗寨的新领袖。
随着实力的增强,李密率领瓦岗军与隋军展开激战。他发出檄文列炀帝十罪,引发天下震动。在与隋将的对峙中,李密展现出高超的战术技巧,虽然瓦岗军伤亡惨重,但他依然坚定信念,与军队共克时艰。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而李密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与智慧。在隋唐乱世中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开创了一番事业让人为之赞叹不已。在瓦岗军迎战官军之际,翟让的旧将们出于私心,不断撺掇翟让夺回军权。翟让胸怀宽广,一心支持李密。李密得知这一切后,却心生疑虑,如同猫鼠游戏般策划着对翟让的行动。
李密设下计谋,将翟让及其随行亲信一一斩杀,随后将徐世勣、单雄信等猛将纳入麾下。他安排王伯当等人统领军队,开展了一系列安抚人心的活动。翟让之死犹如一颗种子,在瓦岗军内部埋下了猜忌的根。
李密的辉煌时期,他领导的瓦岗军声势浩大,甚至将进剿的王世充打得节节败退。他自负强盛,甚至欲自封盟主,写信给李渊,请其合作灭隋。李渊因时机未到,暂且观望。
宇文化及在江都弑君立秦王杨浩为傀儡后,自率十万大军北上。朝廷七贵不甘示弱,拥立留守洛阳的越王为新君。杨侗不满王世充的专横跋扈,欲借李密之手除之。于是,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等要职,令其先灭宇文化及,然后入朝辅政。
李密为避免两线作战,只得接受册封,率部东征宇文化及。王世充则趁此机会,大力消灭异己,独揽隋廷大权。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后,却不愿入朝拜见,选择返回根据地金墉城。
此时的李密已经骄傲自满,丧失锐气。他清洗翟让旧部,提拔亲信,不再分享战利品,导致瓦岗军将领离心离德。他不再采纳徐世勣等人的建议,偏信邴元真等人,使得瓦岗军内部矛盾重重,开始走下坡路。
瓦岗寨内忧未止,外患又至。王世充大兵压境,李密率军迎战。双方在邙山下展开决战,瓦岗军节节败退。在这内忧外患的时刻,瓦岗寨猜忌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许多将领因对李密不满而归顺王世充,致使瓦岗军一败涂地。李密逃到武劳关时羞愧难当选择自尽。
李密归顺唐王后被封为公卿并娶表妹独孤氏为妻。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意图东山再起。当得知旧将多因无奈投降王世充后李密决定重返旧部却被伏击身亡年仅三十七岁王伯当也一同丧命。对于李密的是非功过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他在军事才华出众且善于招贤纳士。已改姓的李勣得知李密死讯后请求收葬并获得李渊允许葬礼上许多人为之痛哭。古往今来类似陈胜、项羽、李密这样的枭雄虽有过人之处但因其个人野心而失道寡助最终身败名裂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当权者若不能避免猜忌与野心膨胀最终重蹈覆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