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国:关羽腹背受敌时刘备为何见死不救
《三国演义》:关羽之死的深层解读
从小处看,关羽之死似乎是一场蹊跷的孤军北伐。东有吕布之难,北有曹操之患,关羽背后没有任何支援,仿佛找死无疑。当我们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会发现其实刘备、诸葛亮早已看透其中玄机。关羽虽勇猛,但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下,他的命运早已注定。
荀彧,这位最早跟随曹操的谋士,对曹操立下许多功劳,其家族地位更是显赫。荀彧助曹操的目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当曹操有篡夺的野心时,荀彧站出来反对,最终遭曹操赐毒酒而亡。
关羽与荀彧,这两位英雄虽身处不同阵营,却有一颗为汉室效力的心。关羽读《春秋》,讲大义,追随刘备固然有兄弟义气,但更希望能匡扶汉室,留名千古。当他被曹操俘获后,曹操封他为“汉寿亭侯”,这个封号在关羽看来十分看重,因为这代表着汉朝的认可。
刘备眼中,这个封号是曹操的施恩。关羽依然高调自称“汉寿亭侯”,在他眼里这是荣誉。但刘备心中对此有所疑虑。华容道关羽私放曹操,虽有意气成分,但更深层的考虑是避免刘备走上曹操的道路。诸葛亮知道关羽的目标是匡扶汉室,所以让他守荆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称王后,关羽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但其心中不满,因为他知道作为王,刘备无权封爵。尽管关羽勉强接受了封号,但不满已显露无疑。此时的关羽成了魏蜀吴三家共同头痛的人物。他面临的困境是:跟着刘备是汉贼,投降曹操或孙权也是汉贼,自立为王还是汉贼。
曹操、孙权与诸葛亮都在暗中观察、准备,而关羽在北伐前已做好两手准备:一是顺利剿灭曹操,扶持汉室一统天下;二是战败而死。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汉贼,所以关羽毅然北上。而刘备、曹操、孙权都期望关羽不要取胜。
关羽出兵取樊城后,水淹三军,擒斩大将,威震天下。曹操被吓坏,甚至准备迁都。但孙权行动了,白衣入荆州,袭取了荆州。如果此前诸葛亮派人来守荆州,恐怕十个吕蒙也无法抵挡。关羽的命运早已注定,他的死不仅是三国的损失,更是汉室未能复兴的一大遗憾。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英雄关羽,曾经威震天下,但最终却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在被强敌围攻、退守麦城的时候,他前往上庸求援,然而却遭到了意料之外的拒绝。那位守在上庸的将领,竟然是刘备的干儿子刘封。他的见死不救,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没有刘备或者诸葛亮的明示或暗示,刘封敢不救关羽吗?或许在权力的博弈中,个人的情感与义气往往会被忽略。关羽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面对的不仅是曹操和孙权的围攻,更有来自内部的冷漠与背叛。在这样的绝境中,关羽纵有万般武艺,也难以扭转乾坤。
终于,关羽被吴国擒获。对于他来说,这一刻,生死早已看淡。他选择以死来成就自己的理想,他的死,更像是一场英勇的牺牲。而刘备、曹操、孙权,也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各自想要的结果。关羽之死,更像是一场四方多赢的较量。
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离世了。而刘备和孙权,纷纷称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关羽的离世,虽然让人扼腕叹息,但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刘备在关羽死后杀了刘封,似乎是在做给世人看的一场姿态。而刘封,无疑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刘备对关羽的死似乎有些良心发现,他出兵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在这场斗争中,刘备对诸葛亮似乎有些不满。当诸葛亮上表劝他不要伐吴时,刘备竟然“掷表于地”断然拒绝。他们之间的信任似乎出现了裂痕。在这场斗争中,历史的具体细节无从考证,但利害关系却历历在目。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早已经看透了一切,书中的伏笔都暗示着这一切的利害关系。在这个充满权谋与斗争的时代,想要自立为王,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似乎离不开“汉贼”这两个字。
一些人认为诸葛亮了关羽,而刘备、曹操、孙权都是帮凶。在他们共同谋划下,唯一的目标就是了关羽。但或许正因为如此,关羽的高尚与英勇让他成为了圣人,而他们则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关羽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的精神与勇气,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