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和张士诚交战的时候 元朝为何不派人南下
历史迷们,对朱元璋和王保保的故事感兴趣吗?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将带大家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在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的十二月,朱元璋面对元顺帝派来的招降使者,他坚定地表示拒绝投降。不久之后,来自的使者尹焕章通过海路来到应天府,将先前被察罕帖木儿扣留的朱元璋派去的通好使者送回。
到了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的正月,朱元璋派汪河带着书信送尹焕章回到汴梁,表达了他愿意与之保持往来的愿望。王保保却扣住了汪河。
在元至正二十四年的十二月,朱元璋再次派使者向王保保示好,表示愿意发兵助其对抗孛罗帖木儿。王保保并未理会,依然扣留了使者。
在消灭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开始计划攻打张士诚。为了确保后方无忧,他在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七月,当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内斗时,派人带书信给王保保。信中,朱元璋表示如果王保保想在中原开创一番事业,就应该与他保持真诚友好的关系。他质问王保保为何进攻他的领地景陵和沔阳。他的书信言辞恳切,希望王保保能明智选择。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形象生动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人物关系。王保保被朱元璋比作曹操,引发了人们对他是否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猜测。实际上,王保保未必有此意图,但他与元顺帝的关系确实一度恶化,这为朱元璋集中兵力进攻张士诚提供了机会。
在元至正二十五年的九月,王保保被元顺帝封为左丞相,标志着他与孛罗帖木儿的内斗结束。他的地位并不稳固,在朝中备受排挤。一方面,他并非出身豪门世家,遭受朝中大臣的轻视。另一方面,他得罪了皇太子和奇皇后,失去了他们的支持。
王保保在京师的日子十分郁闷,他请求南返。而元顺帝和皇太子对他的态度也让他心生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元顺帝下诏封王保保为河南王,赋予他便宜行事之权,让他代皇太子出征,平定江淮。王保保在统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他所调集的四位将军并不听从他的调遣,各自心怀鬼胎。李思齐与王保保的养父察罕帖木儿地位相当,收到王保保的命令后十分愤怒,拒绝出兵。
双方僵持一年之久,交战数百次仍未决出胜负。王保保迟迟没有率军南下,使得元顺帝对他心生怀疑,多次催促他出师江淮。王保保却在应付朝廷的忙于应对关中的战事。
在元至正二十七年的正月,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四位将军在长安会师,结成联盟共同防御王保保。双方继续混战,互有胜负。这场历史大战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热血沸腾。在皇权的纷争之下,王保保的命运波折不断。起初,元顺帝下诏令他和解纷争,但王保保并未奉诏,反而剑指元顺帝的使者,展现出他的强势与决绝。
八月,元顺帝令皇太子亲自统率天下兵马,意图南下收复王保保的兵权。尽管诏书频频下达,皇太子却并未真正出兵,王保保也没有奉旨行动。就如《元史·列传·察罕帖木儿》所记载的,“然诏书虽下,皇太子亦竟止不行,而分兵之命,扩廓帖木儿终扞拒不肯受”。
不久后,皇太子在大都设立了专门防备王保保的大抚军院,总制天下兵马。王保保的每一步行动都备受关注。
十月,元顺帝下旨削去王保保的官职,只保留他的河南王爵位,将其兵权分散给其他将领。面对这样的变故,王保保选择了退至泽州,不久又派兵占据太原,展现出他的智谋与胆识。
同年十一月,朱元璋派遣大军北伐中原,局势愈发紧张。影视剧中的徐达、常遇春等人英勇善战,为朱元璋的北伐立下赫赫战功。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二月,元顺帝再次下诏削夺王保保的所有官爵,命令各地元军一同攻打王保保。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王保保退至晋宁。朱元璋的军队接连攻下山东、大梁等地,进逼潼关,李思齐等人只得仓皇撤走。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元顺帝接连下诏恢复王保保的所有官爵,希望他能带兵勤王。一切已来不及。不久后,朱元璋军队进逼大都,元顺帝和皇太子只得仓皇北逃。
在这场权力的争夺中,王保保的命运似乎与元顺帝紧密相连。他们的冲突与和解,展现出元朝末年的混乱与不安。而朱元璋的军队则如猛虎下山,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建立了新的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