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爱留胡子:难道是当时的流行的标准-
在中国古代,胡子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秦汉时期开始,人们就对面部须发有着诸多讲究和规矩。下面为您讲述古人的胡子背后的故事。
对于现代人来说,胡子只是一种面部特征,但在古代中国,胡子的称谓却有很多讲究。在古代文献中,胡子的不同部位有着详细的分类,如嘴唇上的称为“髭”,下巴上的称为“须”,两边腮上的称为“髯”。古人对胡子的称呼也有着多种变体,如“胡须”、“胡髯”、“髯须”等。
关于胡子的起源,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古代人对于面貌类似胡人的男性,都会称之为“胡子”。胡人在古代文献中多指西域人或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显著特征就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这也使得“胡子”逐渐成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
但胡子的流行和讲究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外观,而是与古代的文化信仰有关。在古代神话中,龙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而龙也长有“长胡子”。古人对胡子的喜爱可能与对龙的崇拜有关。胡子也被视为帝王相貌的标配,很多古代帝王都有胡子,这也使得胡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那么,胡子是不是越长越好呢?在古代,长胡子确实被认为是美男子的标志,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着漂亮的胡子。比如霍光、崔琰等人,他们的胡子都被记载为“美须髯”。而且,胡子的长度也被视为英勇和威武的象征。这并不是绝对的,胡子的长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和地位的唯一标准。
古人的胡子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文化信仰和身份认同的体现。胡子的不同形态和长度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今天这个注重个性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胡子文化中汲取灵感,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个性风格。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共同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欣赏古人胡子的我们也不禁感叹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无论是留胡子还是剃胡子,都是个人选择和审美追求的体现。在今天这个注重个性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同时也应该传承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相书有所记载:“须长过发,名为倒挂,必主兵厄。”引发我们的好奇,古代男子留长胡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应对吃饭、搞卫生等日常活动的呢?他们又是如何打理自己的胡须的呢?
古人的胡须,不仅是男性的象征,更是他们展现自我风格和个性的重要方式。他们对此十分珍视,往往采用两种主要方法来打理:一是如《三国演义》中关羽那样,用皂纱囊保护着胡须;另一种则是像编辫子一样,将胡子巧妙地扎起来,这种办法被称为“缠须”。据《南史·崔祖思传》记载,崔祖思的宗人崔文仲曾献给南朝齐高帝一枚“缠须绳”,可见这种方式的普及。
那么,古人又喜欢留什么样的胡子呢?除了长度以外,他们对胡子的颜色和形状也有着独特的追求。当年新朝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精力充沛和淡定,甚至把自己花白的胡须染黑。这种染胡子的风尚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如唐诗人所写的《与歌者米嘉荣》中便提到:“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古人还特意研制出染胡须的药水,据明《本草纲目》记载,有一种特殊的药水能让胡须永远保持如漆般的黑色。
在颜色和形状上,古人以紫、黄两色的胡子为贵。紫色和黄色的胡须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例如,三国时期,人们以紫髯为美;曹操对儿子的黄色胡须也颇为看重。至于胡子的形状,则主要由嘴唇上的“髭”来决定。古人认为髭是姿容之美的体现。有趣的是,古人最喜欢的胡子样式是“八字胡”,左右分两撇,尾端或上翘或下垂,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但在明清以后,胡子样式逐渐转变为下垂式,少了之前的神气劲儿。
古人的胡子文化丰富多彩,无论是打理方式、颜色还是形状,都展现出他们对美的独特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传统和经典的胡子样式,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文化风尚,更是古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