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晟:唐太宗的岳父,在历史上有多传奇?
在漠北的广袤土地上,继匈奴、鲜卑之后,突厥的崛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时,突厥正值强盛之际,时常南下骚扰中原,使得北朝的政权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来换取和平。这种和亲与朝贡的策略并未能遏制突厥的嚣张气焰,其首领甚至扬言:“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这里的“两儿”指的是北齐和北周。
这一切,在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后发生了变化。对于突厥,杨坚不愿再忍受其侵袭,他决定改变以往的态度。这时,一位名叫长孙晟的人才崭露头角,他的出现改变了战势。
长孙晟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他曾在突厥“潜伏”,凭借这一经验轻松瓦解了突厥的内部。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送亲、潜伏、施展反间计等经历都显示了他的能力。
长孙晟出生于将门世家,聪颖通达,不仅通书史,还有两项拿手绝活:善弹弓射。当时盛行尚武之风,他总是在比试武艺中技压群芳勇夺第一。后来,他被任命为送亲使者,顺利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在突厥,他不仅得到了可汗的赏识,还利用一年的时间考察了突厥的山川形势和风俗人情。
在杨坚与突厥对抗时,长孙晟利用自己在突厥一年的经验,分析了突厥的内部情况,提出了“交远亲近,离强合弱”的战略方针。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的关系,使达头可汗内附朝廷。接着,他又成功劝说处罗侯归附朝廷,进一步削弱了沙钵略可汗的力量。
同样地,长孙晟还派人劝说阿波可汗归附隋朝。他告诉阿波可汗,与沙钵略的兵力相差无几的他,如果与沙钵略对抗,很容易就会被其找借口并消灭。阿波可汗听从了他的建议,归附了隋朝。沙钵略可汗得知此消息后非常恼怒,带兵横扫阿波可汗的部族,并杀了阿波的母亲。阿波无家可归,投奔达头可汗,两家联手借兵马誓要报仇雪恨。最终沙钵略可汗势力大减无法翻身只得归附隋朝称臣进贡。这一切都得益于长孙晟的智谋和勇气他不仅为隋朝带来了和平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历史的篇章中,突厥帝国已然陷入混乱的漩涡,曾经的辉煌不再,内部纷争如乱麻般纷繁复杂,难以解开。随着沙钵略的离世,他的儿子都兰可汗继位,然而他对隋朝的态度却显得动摇不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长孙晟的身影再次显现。
他向隋文帝建议,在突厥内部扶持弱小的突利可汗。这位突利可汗的力量相对较弱,更容易安抚,并可以被用来制约都兰可汗。当都兰可汗向隋朝提出通婚的请求时,长孙晟又巧妙地运用离间计,建议隋文帝将婚事赐给突利可汗,并予以丰厚的赏赐。这一策略果然奏效,都兰可汗因此陷入困境,常常在袭击隋朝时被突利可汗及时通报消息。
开皇十九年的一次大战中,都兰可汗联合达头可汗共同攻击突利可汗。突利可汗势单力薄,最终大败。在长孙晟的劝说下,他逃往隋朝并归降。隋文帝顺势封其为民可汗。启民可汗也向隋文帝表示敬意,尊称其为无上的君主。
随后,长孙晟跟随启民可汗回到驻地,帮助招抚其他突厥部族,并妥善安置归附的人员。不久之后,都兰可汗去世,他的部众纷纷归附启民可汗。此时只剩下达头可汗仍在顽抗。隋文帝派遣长孙晟与其追击,长孙晟凭借智勇双全,斩杀千余人,俘获百口,牲畜数千头。
一位投降的突厥官员曾赞叹道:“在突厥内部,人们非常畏惧长孙总管。听到他的弓声,就称之为霹雳;见到他骑马飞驰,就称为闪电。”可见长孙晟已经威震突厥。最终,步迦可汗被迫逃往吐谷浑,其余部众全部归降启民可汗。
在与突厥周旋期间,长孙晟多次出使突厥内部。他凭借智慧和谋略,不用一刀一枪,就将强大的突厥分化瓦解,使其从大隋的边患变成附庸。他的才能卓越,令人叹服。
可惜的是,长孙晟并不常在。在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他去世了。大业十一年,一次北巡中,因一位启民可汗之子的突然袭击而陷入困境的皇帝感叹到:“要是长孙晟还在的话,朕也不至于被逼到如此地步啊!”历史的洪流中,长孙晟的离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智勇与谋略,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