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免死金牌的韩信为何还会被杀?吕后诱杀他是否是抗旨不尊?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皇帝赐给大臣最珍贵的宝物——免死金牌。这代表着皇帝给予的最高荣誉,只有功勋卓著的大臣才有可能得到这样的赏赐。今天,我将带大家了解一段关于韩信与免死金牌的故事,希望能引起你们的兴趣。
据传,为了保障韩信的忠诚,让其出兵助战,曾赐下一种特殊的免死金牌。这种金牌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上的三个字:“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一情节源于小说《西汉演义》,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后,野心逐渐膨胀。刘邦被围困在荥阳,急需韩信救援。韩信却迟迟未动,只派来一封书信。在信中,他以齐国反复无常为由,请求成为代理王。刘邦愤怒之下,感到被背叛。张良建议册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其军心。为了安抚韩信,刘邦可能承诺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条件。
韩信虽有野心,但也念及刘邦的恩情。他在关键时刻总有些掣肘之举,为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在垓之围前夕,刘邦约韩信一同决战项羽,但关键时刻韩信却未出兵相助。为了争夺天下,刘邦可能再次给予韩信某些承诺。
韩信密谋造反之事曾被察觉。他多次激怒刘邦,导致双方裂痕加深。项羽失败后,韩信收留了钟离昧,这一举动差点让他背上谋反的罪名。后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郁郁寡欢,逐渐产生了造反的念头。他计划让陈豨在外起兵,自己在京城做内应,颠覆刘邦政权。这一计划却被一个家奴出卖,吕后得知后设下天罗地网对付韩信。
吕后杀韩信的方式很可能没有违背那三条免死金牌的承诺。当时陈豨起兵造反时,京城只留下吕后和太子。吕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便找来萧何谋划。萧何作为韩信的举荐人很快便想出一条妙计利用宴请群臣的机会诱骗韩信入宫将其斩杀。韩信由于不得志一直告病在家因此对这次邀请深信不疑在萧何的劝说下他糊里糊涂地入了宫结果一入宫就被抓了起来吕后做事果断绝对不留后患随即命人在长乐宫的钟室将韩信斩杀。
韩信的死令人唏嘘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但政治智慧稍有欠缺最终因谋反计划被出卖而遭不幸。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政治斗争中即使身居高位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同时韩信的忠诚和勇气也值得我们铭记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佳话。在长乐宫的钟室深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奇特规则似乎显得苍白无力。这里的天被厚重的屋顶遮挡,地也被石砖所掩盖,至于铁器,更是难以触及。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依旧无法阻止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
那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韩信,在这里被蒙住了双眼,或是被装进沉闷的麻袋之中,与铁器的接触成为了奢望。他或许曾幻想过君王的承诺会如铁般坚硬,那只是美好的想象而已。
回溯至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被封为公,开国第一功臣的他,荣耀与权力达到了顶峰。年俸禄四千石,更被赐予了免死铁券,这无疑是君王对臣子的最高承诺。李善长将其挂在厅堂之上,既是为了表示尊重,也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荣耀。
命运的无常让人惊叹。尽管拥有免死铁券,李善长最终还是被案牵连,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免死铁券在权力的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朱元璋的承诺成为了空洞的言辞。更甚至,朱元璋曾明确规定的免死铁券使用条件——排除谋反罪,这意味着只要给人扣上谋反的罪名,任何承诺都将化为乌有。
吕后杀韩信的故事同样令人感慨万分。在长乐宫钟室之内,只有少数人亲眼目睹了韩信的死亡过程。尽管吕后违背了那个看似神圣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身为掌权者,她依然能够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力。
当刘邦得知韩信被杀的消息后,他的反应平淡至极。他没有惩罚吕后,也没有为韩信鸣冤。这一切或许早已注定,吕后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是他权力的继承者。而韩信的命运早已被权力斗争所左右,生死不过是一念之间。
最终,这位曾经威震天下的悍将韩信死于非命,成败荣辱只在一念之间,他的命运与两个女人紧密相连。他的故事让人感叹权力的残酷与无常,也让人深思权力的真正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