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能带动手下的唐军反叛,靠的是什么
你是否听过关于安禄山造反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奇秘网的小编,一起这一历史事件的全新解读。
近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曾对安禄山造反一事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安禄山的势力,实际上是唐朝用中国的财富滋养而成的。这些胡兵团,只吸取了唐朝的养分,并未受到唐朝的教育。一旦他们的力量壮大,自然会向唐朝的内地发起进攻。
但实际上,安禄山的叛军由各个民族的将士组成,其中汉人占了极大的比重。那么,身处盛世的大唐军人,为何会选择跟随安禄山反叛朝廷呢?这背后的原因,与当时的军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的军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再到节度使的崛起,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为安禄山的反叛提供了条件。
在唐朝初期,关陇贵族与府兵制是相辅相成的。全国各地设立兵府,军人平时在家耕地,闲暇时由专业军官带领训练。一旦有战事,他们便自备物资前往兵府报到,随后随军出征。这一制度保证了军人的待遇和晋升机会,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这一时期的大唐军队,横扫东亚,威名远扬。
随着唐朝周边战事的频繁和战线的拉长,府兵作战周期延长,轮换期被拉长。到了唐玄宗时期,对外用兵减少,府兵制度逐渐崩溃。为了弥补兵员的不足,唐朝开始采用募兵制,军人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这一变革使得边镇的统帅大多长时间连任,形成了稳定的上下级关系。节度使拥有了更多的权力,甚至形成了军阀势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节度使对下属军人的提拔、奖惩等权力日益增强。人心现实,有奶便是娘,军人逐渐向“私有化”的趋势发展。安禄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出身低贱,却具备善于揣摩、精于投机倒把的性格特点。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发动了反叛。
安禄山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唐朝军制的变革和节度使权力的膨胀。这一事件也为我们揭示了权力、利益与人性的复杂关系。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变迁,更看到了人性的光与暗。安禄山的崛起之路可谓历尽艰辛。曾因与盗窃之事险些丧命于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刀下,但他的豪言壮志引起了张守珪的注意,最终化险为夷,成为了一名唐军侦察兵。凭借对边境的深入了解、对各族语言的精通以及骁勇的性格,他立下无数战功,甚至被张守珪收养为子,跻身将军之列。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他攀附权臣李林甫之后。在这位权势显赫的人物帮助下,安禄山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凭借自己的揣摩人心、投机倒把的能力,一步步成为了皇帝李隆基眼前的红人。身兼三大节度使要职,甚至被破天荒封为异。随着权力的增大,他的野心也在逐渐膨胀。
安禄山对中原的繁华越来越向往,对边镇的苦寒环境越发不满。他的内心充满了不轨之念,渴望掌控更多的权力。为了造反,他开始积极拉拢人心。他具有识人善用的眼光,从基层将士中提拔了一批未来的悍将。他利用自己出身胡人的优势,精通多种胡语,吸引了各少数民族将士的归附。他甚至收养了八千名骁勇的各族将士作为养子,名为“曳落河”。
早年作为中介的经历让安禄山拥有了出色的经商头脑。他暗地里派出大量胡商前往各地做生意,每年都能赚取可观的利润,为他准备物资装备、收买人心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多年的经营,安禄山成功地将手下镇兵变成了自己的“安家军”。
公元754年,安禄山向朝廷请求封官赏赐,李隆基欣然应允,给了他2500张空白委任状。安禄山趁机提拔亲信,进一步坚定了将士们跟随他的决心。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谋反细节确定后,多次宴请士卒、磨砺兵马。随后他伪造圣旨,召集主要将领宣布入朝讨伐逆贼的命令。众人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虽然目瞪口呆,但无人敢反对。
最终,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引发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争瞬间将歌舞升平的中原地区变为人间地狱。对于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不仅是安禄山这种无节操的野心家,更是庙堂之中的弄权者如李隆基、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身处乱世的小人物并没有选择命运的权利,叛军士兵固然可恨,但他们的命运也受到了历史的无情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