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做的 那么和氏璧是怎么
你真的了解璧吗?那么,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探寻关于璧的奥秘吧。
根据历史记载,和氏璧诞生于春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89年。在那个时代,周礼对于玉璧的大小厚度有着严格的规定。换算成现代单位,和氏璧的直径应为18厘米左右,厚度约0.5厘米。如此看来,和氏璧宛如一个中间带有圆孔的盘子,精致而典雅。那么,这么薄的一块玉璧,是如何制作并传承下来的呢?
历史上的和氏璧以其上乘的玉质品质而闻名,其成品美观独特,远胜于其他玉璧制品。在现代,宝石也有品质之分,和氏璧的价值无疑属于最高档次。它的故事起源于《韩非子》中的记载,楚国人卞和在砍柴时发现了玉石原石,其外观与普通石头无异,只有懂玉的人才能识别。
卞和将玉石原石献给楚厉王,但楚厉王命匠人鉴定后认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愤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卞和将原石献给楚武王,再次被认定为普通石头,右脚也被砍掉。直到楚文王时期,卞和在原石发现地大哭三天三夜,被楚文王问及原因后,才得知卞和心疼的是一块宝玉被埋没。楚文王被卞和的事迹感动,下令工匠加工原石,最终开出了一块闻名天下的宝玉,被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后来还诞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在秦国攻破邯郸后,和氏璧被秦国所得。在秦统一六国后,传闻秦始皇将和氏璧制作成了传国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篆字。然而传国玉玺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历史变迁。从王莽时期到汉少帝时期再到后来的多次辗转流传中,传国玉玺一直是权力的象征和重要见证。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攻破都城邯郸后得到和氏璧。在秦统一六国后传国玉玺的制作更是增添了神秘色彩。传闻秦始皇把和氏璧打造成传国玉玺意图传承千秋万代。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传国玉玺也经历了多次的失窃与重获。在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传国玉玺被摔坏一角后经过黄金修补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而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时期传国玉玺曾一度下落不明经历无数次的辗转最终重新现世成为权力的象征和重要历史见证。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块玉石更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之一。
如今关于璧的研究和探索仍在继续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物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内涵。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你对璧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引发你对这一话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在曹魏代汉之后,传国玉玺成为了皇权的象征,更被刻上八字以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每当朝代更迭,这枚玉玺仿佛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流转,见证着无数的帝王兴衰。
图记六,隋朝一统天下,杨坚得此玉玺。而后隋朝覆灭,传国玉玺随萧后流亡。李世民登位后,对无传国玉玺而苦恼。终于,在贞观四年,萧后携玉玺归顺中原,这无疑让李世民喜出望外。
朝代的更迭并未因此停歇。后唐时期,传国玉玺再次易主,却在后唐末帝自焚于玄武楼时失踪。多年后的朝代中,有农民献出一块玉玺,声称耕田时发现。尽管经过多方考证,仍无法确定其真伪。
图记七,北宋末年,宋徽宗为淡化传国玉玺的地位而增刻印玺。随着战乱,传国玉玺被金国士兵带走,再次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元朝时期,传国玉玺又出现在大都。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兵深入漠北寻找此玉玺,却未能如愿,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传国玉玺在历史长河中多次消失又重现,其真实性始终难以确定。关于其背后的和氏璧传说更是扑朔迷离。据记载,和氏璧厚度仅0.5厘米,而传国玉玺却是长方体,尺寸远超和氏璧。有人推测楚国只用和氏璧的一部分制作了玉玺,剩余部分可能用于制作其他玉器。也有说法认为传国玉玺并非由和氏璧制成,而是用其他玉石材料制作而成。更有传闻传国玉玺早已不在人世,甚至随着秦始皇的离世而陪葬于秦皇陵中。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描述与和氏璧不同,引发人们对两者关系的猜测。这些扑朔迷离的传闻和争议使得传国玉玺的真实性更加扑朔迷离。尽管如此,它仍然是皇权象征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神秘。参考文献:《东周列国志》、《秦史》、《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