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继位后,是如何制定人才选用标准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曹魏的开国之路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斗争与坚韧不拔的奋斗。今天,让我们跟随奇秘网一起,深入了解曹操与其背后的历史真相。
曹操自崛起以来,除了与各路诸侯争霸天下,始终与士族进行着不断的抗争。他的生涯中,与士族的斗争贯穿始终。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曹操出身于寒门庶族,即使他承认的先祖、父亲的高位也无法改变士族对他的看法。他们始终认为曹操并非同类。
在三国时期,与士族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社会资源大多掌握在他们手中。治理地方乃至国家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当曹操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方诸侯后,与士族的冲突也日益显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成为兖州牧后,便与兖州名士边让产生了严重冲突。接下来的几年,随着曹操征讨徐州,后方发生了叛乱,这也导致了士族的反弹。
边让对曹操的挑衅以及陈宫、张邈等人的背叛让曹操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和士族注定无法和谐共处。这也解释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决战时,朝廷中为何大多数人选择支持袁绍的原因。在士族心中,“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才是自己人。自己人败给了外人,注定了曹操必须与士族继续纠葛不清。
战后,曹操得知情况后选择烧毁信件,假装无事发生。这并不是他大度,而是他无法与所有士族对立。从边让到陈宫再到袁绍的一系列事件奠定了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的用人风格。他努力从寒门庶族中寻找人才抗衡那些与他不同心的士族。
为了寻找更多的寒门庶族人才,曹操一生共发出过三份“求贤令”。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发出第一份《求贤令》,明确提出选拔有才但地位卑贱的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强调:“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再次发出求贤令,呼吁人们不要拘泥于品行,甚至提出“不仁不孝”之人若有能力也值得举荐。这种观念与士族倡导的主流社会背道而驰。
要知道,在东汉时期,“举孝廉”是最著名的选拔人才方式,曹操自己也是通过举孝廉进入官场的。他公开提出不仁不孝之人都用,这无疑是他对一直反对他的士族发出的最强力的反击。这也是曹操最后的呐喊。在第三份求贤诏令发出两年多后,他便去世了。曹操去世后没多久,他坚持的选人用人理念也被打破了。
曹操的一生都在与士族的斗争中寻求人才的平衡与选拔的平衡点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的领袖的智慧和勇气也揭示了三国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的坚持和斗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和思考的空间。历史上的曹魏政权,其兴衰与一场关于权力与人才选拔的斗争紧密相连。这一切,始于曹丕代汉称帝后的一个重大决策。
曹丕,作为曹操的继任者,面临着如何稳固新政权的问题。为了获得士族的支持,他在人才选拔的方式上做出了重大的妥协。不久,他便同意了提出和制定的《九品中正制》,这套制度成为曹魏选人、用人的官方标准。
《九品中正制》是专门为士族量身定制的一套官场标准,它按照家世、门第的高低来选拔官员。在这一制度下,寒门庶族几乎无法崭露头角。仅仅家世这一硬性标准,就把他们挡在权力的门外。即使有人能够出头,也只能在士族、豪门的庇护下苟延残喘。
例如,曹魏后期涌现的一些寒门人才,如王朗等,都是经过举荐和提拔的,他们效忠的对象是司马氏而非曹魏皇权。这是因为《九品中正制》已经打破了曹操坚持的用人理念,也打破了曹魏皇权与士族之间的权力平衡。
在曹操时期提拔的寒门庶族人才相继去世后,曹魏皇权陷入了人才匮乏的困境。曹氏、夏侯氏产出的人才已经不足以与士族抗衡。最终,士族崛起,曹魏皇权衰落。司马氏之所以能代魏建晋,其根本原因在于《九品中正制》。因为司马氏本就是士族的代表,是士族、豪门的自己人。
曹操生前虽未被士族压倒,并坚持与他们抗争,但他的继任者曹丕却抛弃了曹操的路线图,选择了与士族妥协。虽然短期内获得了辉煌的成果,却为曹魏的未来埋下了衰落的种子。这一制度变迁带来的深远影响,不仅决定了曹魏政权的兴衰,也影响了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