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芦苇谈几个名导演(我很幸运在凯歌和艺谋最好的年华碰到了他们)
芦苇,一个误打误撞进入编剧行业的电影美工,凭借对电影的“发狠的热爱”,自学成才,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电影佳作,如《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等,被誉为国内“电影第一编剧”。
对于当下中国的电影环境,芦苇有着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他认为,现在的孩子们做电影已经没有他们那一代的狂热和“狠”劲儿。他自身之所以能走上编剧道路,正是因为对电影的无比热爱和好奇心驱使。他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编剧培训,但却凭借着对电影的痴迷,通过自学和研究经典电影,一步步走上了编剧的巅峰。
芦苇强调,电影完全可以自学,经典的电影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他通过一遍遍观看经典电影,研究其叙事结构、拍摄手法、导演风格等,逐渐掌握了电影制作的精髓。黑泽明、大卫·利恩等大师的作品给了他无尽的营养和灵感。
在与陈凯歌、张艺谋等国际大导的合作中,芦苇经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最早的两部片成功后,陈凯歌找到了他,邀请他共同创作《霸王别姬》。那时的合作非常愉快,氛围热烈,彼此心态健康向上,对电影充满赤诚和追求。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芦苇也观察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他认为现在电影界有些病态,大家都过于关注商业利益,而忽略了电影的人文价值和传承表现。他强调,电影是人的状态的产物,真正的窍门在于如何使电影更有生命力,与观众产生沟通。
至于编剧的工作,芦苇坦言有时非常艰辛。他碰到过写了剧本却拿不到报酬的情况,甚至有时不仅没拿到钱,还往里贴钱。他对电影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执着却从未减弱。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为了创作出更好的电影,不断努力学习、探索和创新。
芦苇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电影编剧,他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令人感动。他的经历和思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对电影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电影作品。说到打官司,真是让人头疼的事情。它不仅耗时耗力,还让人感到心力交瘁。有时候,我甚至宁愿再写一个剧本,也不愿去应对那些繁琐的官司。我想,有这种感受的,绝不止我一个人。
当我们在谈论《霸王别姬》这部经典之作时,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语言上的深厚功底。对于语言的运用,芦苇先生深谙其道。他明白,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为了真实再现人物和故事,对语言的深入研究和运用至关重要。
在创作《霸王别姬》之前,芦苇先生甚至特地在北京住了几个月,他反复观看老舍先生的话剧,一句句地揣摩京味儿台词。他沉浸在京派小说的世界里,为了更好地把握北京人的语言特点。尽管他是西安人,但他在创作这部戏时,深入体验北京的语言文化。凯歌导演反馈说,老北京人对这部戏里的京味儿台词赞不绝口,看得过瘾。
仅仅通过台词,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个戏的地域特色。这就是深入生活的魅力所在。虽然这个道理已经老生常谈,但它永远不变其理。
在影视作品中,语言并不是卖弄技巧的工具。虽然我也掌握许多生僻词汇,但在创作中尽量不使用。柳青小说的《创业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保留了陕西的方言味,同时又不妨碍读者阅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做到了方言与文学语言的完美平衡。在创作过程中,要掌握好分寸感,不卖弄技巧,保持准确和生动。
在《金陵十三钗》中,也运用了许多南京方言,但分寸感把握得非常好。虽然使用了方言,但观众依然能够轻松听懂。
至于名字,芦苇先生的名字并非笔名,而是他的真名。他就姓芦,名苇,像是一种顽韧的水生植物,扎根于生活,汲取营养,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