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华演员 北京琴书一推出就受到了天津观众的热捧
关学曾先生,被誉为北京琴书的泰斗,是北京琴书的创始人,对北京曲艺界影响深远。他从小便对曲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十四岁时拜常德山为师学习单琴大鼓。他与琴师吴长宝的合作,成功将单琴大鼓改良为北京琴书,其曲调优美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很快便受到北京观众的喜爱。而著名的影视演员关晓彤正是关学曾先生的孙女。
而在天津,有一位女相声演员魏文华,出生于一个艺人家庭,从小跟随父母在东北演出,有着丰富的艺术底蕴。新中国成立后,她与弟弟魏文亮跟随父母回到天津,并拜入天津相声名家武魁海门下,成为第七代传人。魏文华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64年,魏文华所在的南开区曲艺团决定让她在说相声的同时学习唱北京琴书。这对于当时天津还没有人尝试的艺术形式,对魏文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尽管她从未见过关学曾先生,但天津的观众却误以为她是得到了关学曾的亲自传授。
一次偶然的机会,关学曾先生随北京曲艺团到天津演出,魏文华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往演出地点黄河戏院后台寻找他。在化妆室,魏文华终于见到了关学曾先生,她自我介绍后表达了自己想学习北京琴书的愿望。关学曾先生亲切地接待了她,并愿意为她提供指导和帮助。这让魏文华倍感激动和感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魏文华开始刻苦学习北京琴书。她购买了大量的录音资料,每天反复听、反复模仿关学曾先生的唱腔和技巧。她还经常与关学曾先生通电话请教问题,得到了关先生的悉心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魏文华的北京琴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的演出受到了天津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关学曾先生对魏文华的才华和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他表示愿意将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魏文华让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北京琴书这一艺术形式。这段师徒情缘也成为了曲艺界的一段佳话。魏文华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成功地将北京琴书带给了天津观众并获得了他们的喜爱和认可这也展现了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关学曾,一位朗声大笑的艺术家,深受人们的喜爱。一天,魏文华向他请教学习北京琴书的技巧。她坦诚地叙述了学唱的过程,并表示在台上已经唱了半个多月。她被告知人们认为她是关学曾的徒弟,对此,她既紧张又期待。
关学曾听后,兴致勃勃地请她唱几句以了解她的学习情况。魏文华唱了四句北京琴书的经典段落,声音婉转动听。关学曾听后大为赞赏,称她的嗓音天赋异禀,味道把握得恰到好处。
魏文华激动不已,立刻请求拜师。关学曾开怀大笑,欣然接受了这个徒弟。魏文华喜极而泣,感激不尽。
此后,魏文华多次赴京求教。每次,关学曾都耐心指导,从不厌烦,直到她完全理解和掌握为止。他的夫人对这个来自天津的徒弟也是疼爱有加,每次魏文华来访,都热情款待,让她住在家里,既保证她的安全,又为她烹饪美食。
更让魏文华感动的是,在一场纪念关学曾艺术生涯的专场演出中,她在舞台上演唱了师父亲自传授的曲目《杨八姐游春》,获得了热烈的反响。演出结束后,她发现关学曾站在舞台一侧,手中端着茶杯等待她。当魏文华接过茶杯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无法言语。旁边的艺术家马玉萍告诉她,关学曾这杯水是专门为她准备的,这是他对她的一种特殊的鼓励和认可。
这一幕让魏文华深受触动,她深知这是师父对她深深的关爱和认可。她感激涕零,扶着师父走向后台。她知道,她不仅在艺术上得到了师父的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得到了师父和师娘的关爱和照顾。这种深厚的师徒情谊,让魏文华终生难忘。
如今,魏文华依然心怀感激,时常回忆起那些在北京的日子,那些与师父共同度过的时光。每一次回忆,都让她心生敬意和感激之情。她知道,是关学曾的悉心教导和关爱,让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成长,成为了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