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与正义》爱沙尼亚版《白鹿原》尽显天地不仁原生气质
在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着爱沙尼亚的史诗与乡村情愫。有人说这部作品是爱沙尼亚版的《白鹿原》,展现了曾经的忠诚与信仰,在荒凉的土地上如何凋零;又有人称之为爱沙尼亚版的《乡村爱情》,调侃着生活的苦与乐。当生存成为唯一的追求,真相与正义,似乎也变得不再重要。
爱沙尼亚导演塔内尔·托奥姆以其独到的叙事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与斗争的故事。他的镜头下,耕种收获、日常纠纷都显得深邃凝练,大气厚重。没有大场面,没有战争戏,却透着一股史诗般的苍凉。
年轻的富农安德烈与妻子来到这片湿冷荒芜的土地,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他们努力融入、适应,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邻居佩尔鲁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佩尔鲁的粗俗野蛮、狡诈成性,与安德烈的谦让有礼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了佩尔鲁如何一步步坑害邻居,恶心邻居。他的混账行为让人想起生活中的某些恶势力,永远只考虑自己,无视他人。而安德烈的遭遇则让人想起那些坚持真相与正义,却被现实逼到崩溃边缘的人。
在这片相对落后的土地上,人们秉持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惯性,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安德烈从不愿意争执到开始争执,从消极对抗到主动出击,他所坚持的真相与正义似乎对农庄之外的人没有任何触动。在这荒蛮的大环境下,生存才是唯一,真相与正义不过是人们眼中的好戏。
影片从原始的生存境况出发,最终又回到生存与斗争。物质与现实的转化,让观众心生感慨。安德烈最终放弃了真相与正义,回归到一个俗不可耐又无比现实的人。今天的我们明知道有些事不对,有些人不公,但又有几人会较真呢?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安德烈的难过只有他自己明白。影片中他的遭遇今天仍旧比比皆是。武汉老太太的行为逼得居民自杀,大街上被扶的老者冤枉好人。这些层出不穷的事件让人心寒。这就是生活,残酷而又真实。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应该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外界所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面对社会的流氓与恶人,道德谴责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这些人,倚仗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等特殊条件,行事肆无忌惮,甚至能将事件引向法律难以触及的角落。即使受害者选择诉诸法律,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而我们这些旁观者,往往无能为力,无法深度介入,因为我们无法承受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作恶者常常能逃脱制裁,而受害者只能默默承受。
在《真相与正义》的尾声中,安德烈放弃了他的道德信仰,变得面目狰狞,对待女儿和众人毫无怜悯。社会的残酷之手将他摧残,最终使他变成了他曾经最厌恶的模样。就像《乡村爱情》中的王老七用铁锹教育谢广坤,或是《白鹿原》中的老天爷收拾了鹿子霖。但在本故事中,安德烈最多只能对付身边的恶犬,而他自身以及整个爱沙尼亚的人民,都受到了命运的严惩。
天地不仁,真相与正义在某些时候显得微不足道。对于那些心中毫无道德约束、法律也无法制裁的恶人来说,他们才是现实的赢家。好人只能寄托于那虚无缥缈的“苍天有眼”,来抚平自己的不甘。
久而久之,这种对真相的漠视,正义的缺失,都是以牺牲社会正确导向为代价的。这加速了人心的异化,道德的沦丧。老赖、流氓、为虎作伥的混蛋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
虽然爱沙尼亚不会记住安德烈的憋屈,但我们却能从他的身上看到长期以来社会的通病。他成为了一个缩影,让我们见证了人类进步过程中那些无法剔除的顽疾。他的遭遇,提醒我们反思社会道德和法制建设的不足,警醒我们时刻保持对真相和正义的追求。
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参与。我们不能成为旁观者,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社会正义和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消除社会的顽疾,让好人不再受到欺负,让恶人受到应有的制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