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老九的来历
女明星 2025-08-05 01:56www.verzenio.cn娱乐八卦网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场关于身份与地位的独特辩论,关于“臭老九”的争议便在其中悄然滋生。所谓“臭老九”,并非是对某种职业的轻蔑称呼,而是源于元朝社会阶层划分的深深烙印。
在元朝,社会阶层被明确划分为十等,从高到低依次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即儒生,被列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仅比最低等的乞丐好一些。这样的排列,无疑让儒生们感到屈辱和无奈。他们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升官无门,甚至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
这种“臭老九”的观点,早可见于赵翼的《陔余丛考》。榭枋得在《叠山集》中亦有阐述,他提到大元制典中的九儒,介乎娼之下,丐之上,突显了儒生们的尴尬地位。元朝的这种社会等级划分,实际上是出于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旨在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
在元朝,蒙古人被视为最高等级,享有诸多特权。他们不愿意被征服的汉人和南人抬头,因此机关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当副职。科举上也有所区别,蒙古人的地位高于汉人。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儒生们满腹牢骚,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
知识分子们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而老百姓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法律上,四等人的位置、政治待遇和经济负担都有所不同。甚至蒙古人杀了汉人也不用偿命,只流放到边境。汉人伤了蒙人,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分歧,使得“臭老九”的说法应运而生。
元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造成了儒生的屈辱地位,也催生了“臭老九”这一说法。在蒙古贵族的眼中,汉人和南人无论读书与否都只是俘虏,生存已属优待,更谈不上平等与尊重。这一历史现象,既让人痛心,也引人深思。
上一篇:北京朝阳今年计划疏解还绿230余公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