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坐床仪式(坐床是什么意思 坐床是啥意思)
坐床仪式:传承与神秘的藏传佛教礼仪
在古老的藏地,有一种独特的仪式,它既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佛传承的庄重方式——这就是“坐床”。那么,坐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神秘仪式的面纱。
一、坐床的定义与起源
坐床,既是床的类型,也是藏传佛教中喇嘛活佛“转世”继位的仪式。在古老的文献中,坐床指的是坐具,而在藏传佛教中,它则演化为一种庄重的活佛继位仪式。
二、坐床的意义与过程
1. 旧时婚仪:在汉族的婚礼中,坐床也占有重要位置。新婚夫妇在大婚当晚坐于床上,寓意着新婚生活的开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坐床喜”。
2.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继位:在藏传佛教中,坐床仪式标志着活佛的继位。当小活佛被寻访并确认身份后,会进行隆重庄严的坐床仪式。这一仪式是活佛传承过程中,转世者由转世灵童正式继任活佛并改称活佛名号的必要仪式。
3. 坐床典礼的内容:在坐床典礼上,活佛和转世灵童会向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唐朝文成公主、莲花生、白郎木女神等塑像献哈达,并念诵经文。这一仪式既是对前世活佛的尊敬,也是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
三、坐床喜的简介与危害
坐床喜,即民间所说洞房花烛之夜就怀孕的现象。在大婚当晚怀孕被人们俗称为“坐床喜”。现代医学和优生学证明,“坐床喜”并非都是喜事,有时可能给家庭带来终生的遗憾。新婚夫妇在酒席间频繁饮酒、抽烟,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甚至导致畸形或先天性疾病。新人应该做好避孕工作,避免酒后受孕。
四、活佛的坐床典礼与地位
在西藏,活佛的坐床典礼是庄重而神圣的。、等活佛的坐禅典礼更是隆重,标志着活佛能以“前世活佛”的身份公开与外界往来,成为拥有最高权力的活佛。这一仪式分别管治前藏、后藏,体现了活佛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坐床不仅是藏传佛教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也是活佛传承的庄重方式。它既是庄重的继位仪式,也是新婚夫妇美好生活的开始。“坐床喜”并不都是喜事,新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避孕工作,避免酒后受孕。活佛的坐床典礼也体现了其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雄伟的布达拉宫,与驻藏大臣互换哈达,赠送佛像和礼品,随后举行盛大的坐床典礼。这不仅是一场宗教仪式,更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何为灌顶传法和佛坐床?灌顶,梵文为「Abhişeka 阿毗晒噶」,意指驱散和注入。在修行密法的过程中,灌顶是一种重要的仪式,它需要一位具有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让密法的修行者了解本尊的实修方法。通过不同的法器如宝瓶甘露水、咒幔、本尊法相等,配合修持仪轨,用以驱散修行者的障碍,注入智能之力。受灌者通过不同的观想和咒力的加持,觉醒心性本质的诀窍,达到净化身口意、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的境界。坐床典礼则是藏传佛教的传统法规,标志着活佛身份的确立和传承的继续。
益西翁加活佛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诞生充满了神秘色彩,家中出现的金光和七色吉祥彩云,预示着他的非凡身份。小尊者的有缘上师是措格·阿日仁波切,活佛赐名他为“益西翁加”,意为“如意福王”。益西翁加活佛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和传奇,他先后师从多位大成就者,并深得他们的灌顶和传法。他在破瓦寺闭关修行十二年,期间得到了三位活佛的认定。1979年,他在新龙县嘎绒寺举行了隆重的活佛坐床仪式,随后进入色达五明佛学院专修八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信众的热烈欢迎。
活佛在藏传佛教中是一个尊称,并不等同于活着的佛。汉语中的“活佛”一词对应藏语的“sprul-sku”,意为幻化之身或空有相容。活佛是藏传佛教修行人的尊称,是对那些修行高深、有传承法脉的人的一种荣誉称号。坐床仪式则是活佛传承法脉、确立身份的重要标志。
益西翁加活佛不仅是一位修行高深的佛教大师,更是一位深受民众爱戴的领袖。他爱国爱教爱众生,真诚拥护党的领导,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他将善款用于修建寺院,广结善缘。他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信众,令他们纷纷解囊布施,为佛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藏传佛教中的坐床仪式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法规,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标志着活佛身份的确立和传承的继续,更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益西翁加活佛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广大信众为佛教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在布达拉宫举行的这场盛大的坐床典礼,不仅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藏传佛教中的“朱古”的修行人,具有崇高的身份和地位,其数量在广大僧众中极为稀少。汉语中的“活佛”一词,是对这类修行人的尊称之一。在藏语中,相应的词汇是“sprul-sku”,音译为“朱古”,意为幻化之身,包含着虚假变幻、空有相容的深刻含义。
这一俗称最早在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出现,源自内地。尽管字面上看,“活佛”似乎意味着活着的佛,但实际上,这种解释既不符合佛教教义,也不符合藏文的原意。活佛转世这一独特的制度,是藏传佛教的独有传统。它源于佛教的化身说、度众说与世俗的灵魂说、转世说的交融,是佛教教义世俗化的产物。
回溯历史,活佛转世制度的出现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即1288年,由噶玛噶举派首创。在随后的岁月里,该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活佛转世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得到认可和使用,是因为它有效地解决了寺庙财产的继承和管理、信众的信仰归属以及教派间的财权争夺等问题。
根据《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的规定,活佛转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当地信教群众的意愿、转世系统的真实性和传承性,以及申请转世的寺庙的资质和能力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要履行严格的申请报批手续。最终,转世灵童的认定由相应的佛教协会或省级以上的宗教事务部门负责。
在藏传佛教的仪轨中,活佛转世的寻访和认定需要经过一整套完整的过程,包括辨别预兆、神谕启示、观湖巡查、寻访灵童、辨认遗物以及金瓶掣签等。这些仪轨充满了神秘与庄严,体现了藏传佛教深厚的文化底蕴。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中一种独特的制度,它融合了佛教教义与世俗信仰,为解决宗教事务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些活佛作为修行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事迹和传承为信众提供了信仰的支撑和精神的寄托。他们的存在,无疑为藏传佛教注入了活力和希望,也使得这一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