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人才短缺,那诸葛亮为何处处针对魏延呢?
在蜀汉的晚期,有两位人物风云际会,引人注目。一位是魏延,他被指天生具有反叛的特质;另一位是姜维,被许多人看作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真实的历史与这些电视剧中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其中的反差更是鲜为人知。
对于魏延,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头上长着反叛的骨头吗?答案显然是没有。我们都是基因决定的产物,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特例。那么,魏延是否真的具有反叛之心呢?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魏延,会敢于反抗吗?会敢于挑战诸葛亮、整个蜀国的权威吗?我相信没有人敢轻易回答“我要反叛”。这不是勇气的问题,而是实力的问题。魏延在蜀国并没有广泛的朋友,他既不拉帮结派,也没有同党为他谋划。作为降将的他,自然不能像刘备早期的嫡系那样无所顾忌,相反他行事非常低调。在游戏《三国》中,魏延是一名武将,而在蜀国的众多知名武将中,他的地位并不高。从文职方面来看,魏延也并非纯粹的文臣,他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这表明他懂得兵法,是一名有武略的将军,能够统兵作战。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魏延在蜀国并没有不良记录,他也不是一个空有其表的人。
至于诸葛亮,他为何总是对魏延抱有不满,既不重用他也不采纳他的意见呢?这其中的原因在史料中有讲到,魏延性格孤高自傲。一个人有点傲气并无可厚非,但在官场中,你的领导可不会喜欢自负的人。而且过于傲气也不利于团队的稳定。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蜀国的矛盾愈演愈烈。如果他能够早点改变为人处世的态度,也许结局会有所不同,对蜀国也会有所帮助。
姜维虽然是个年轻俊杰,但作为魏国的降将,他在蜀国绝对得不到群臣的信任。尽管诸葛亮很欣赏他,但他实际做事时仍会遭遇阻碍,更不用说把他放在更高的位置上了。他只是个武将,在文官系统中没有心腹也没有历练,很难掌握行政大权。诸葛亮临死前推荐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是蜀国的官员,他们在中原时期分别负责行军打仗的后勤和成都以及整个蜀国的事务。由于他们长期辅佐诸葛亮,因此在整个蜀国也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和赞誉。蜀国后期的人才实在太少,五虎上将去世后,无论是虎将还是文臣都后继无人,不如魏国的后来者。蜀国的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