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百姓一般吃什么肉?最常吃的竟是羊肉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人们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尤其是肉类食物的喜好与当代有着显著的差异。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肉的定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肉”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在唐朝这个辉煌的时代,人们最常享用的并非我们今天的猪肉,而是羊肉。
当贵客临门,主人会以极高的礼节招待他们。活羊被牵至厅前,现场宰杀,然后让客人亲自挑选最满意的部位。选定后,羊肉被包裹在彩棉之中,精心蒸煮。当香气四溢时,这块羊肉就被送回,客人们解开彩棉,用刀片将肉切成薄片,撒上珍贵的胡椒等调味料,一盘诱人的美食就呈现在眼前。
除了羊肉,猪肉在唐朝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与羊肉不同,猪肉通常是通过蒸制来食用的。在小说和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妖怪们捉到唐僧和八戒后,往往会用大蒸笼来准备将其蒸熟,这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
唐朝人吃猪肉时喜欢搭配蒜,那独特的口感让人难以忘怀。热腾腾的蒸猪肉端上桌,肉片被搅碎后浇上蒜泥,配上豆酱,再用刚出炉的面饼包裹,一咬下去,油汁四溢,让人陶醉。
在那个时代,牛肉和马肉是很少被食用的。因为唐朝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明文规定禁止随意宰杀这两种大型牲畜。一般人是没有机会品尝牛肉的。
除了常见的羊、猪之外,唐朝人还能品尝到狗肉以及一些野兽肉。当时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稀少,山林野泽遍布,人们崇尚武艺,喜欢打猎,因此各种野生动物都成了人们口中的美味。
唐朝时期的风尚趣事也值得一提。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倡导勤俭节约,朝廷下令御史外出时不得吃肉。有一次有人向李世民报告说,有一位御史却每顿都让州县杀鸡款待。李世民听了并不生气,他解释说:“我下令不准吃肉,但吃鸡不算违规。”在唐朝人的概念里,“肉”一般指兽牲类的肉,而鸡、鸭、鹅等被称为“禽”。
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家庭里普遍饲养着鸡。农家最典型的饭菜就是现杀的鸡配上新蒸的米饭以及新鲜的蔬菜。在那个没有高科技的时代,古人用各种调料、制作技术来处理多余的肉类,如盐、醋、酒、花椒等,制作出保质期长的食物。
唐朝人们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吃肉的方式也独具特色。他们的饮食习惯、对肉类的独特处理方式和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都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