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曾有3个黄金周 法定假日之多远超现代
在古代,节假日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同样是一份难得的礼物。每当“黄金周”来临,古代公务员也能享受到为期七天的长假。这样的时光回溯,让人不禁好奇,古代的春节长假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古代官员所迎接的新年,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据《假宁令》记载,“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这里的“元正”便是新年的别称。也就是说,在古代,春节和冬至都会放假七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黄金周”。这种休假传统在元、明、清三朝得以延续,但假期天数逐渐缩减至三天。
唐朝时期的节假日制度尤为引人注目。除了春节和冬至的“黄金周”,寒食节也会放假三天,后来更是调整至七天。这样算来,唐朝人一年能享受到三个“黄金周”。诸如夏至、唐太宗的生日、玄宗的生日以及某些特殊纪念日,都会放假三天。据统计,唐朝的法定假日数量之多,让现代忙碌的我们都羡慕不已。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春节放假安排比现代更合理。虽然春节假期只有七天,但他们是“元正前后各三日”的放假模式。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前后各放假三天,使得人们能更加充分地感受节日氛围。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的休假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有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等几个主要节日才能享受休假。元旦、元宵、中元等节日虽然也有休假,但全年休假时间只有五十多天。这一变化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和反对。
面对民意,朝廷最终作出妥协。在原有的三个假日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这一调整可以看作是对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减少的一种补偿。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旧历还是国历新年,各个机构在年初都需要正常上班。民国初期,曾试图用行政手段来更改过年习俗,规定机关、学校、商店不得在春节期间擅自放假。这种规定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同。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春节期间只能抽出短暂的时间回家探望,看着街上热闹的景象,心中却满是遗憾和思念。随着政权的更迭,这种不合传统和民意的春节假期安排也宣告结束。
回望古代的春节假期安排,我们不禁感慨万分。尽管古代假期有限,但人们仍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欢乐和团聚。而现在,虽然假期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份对家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