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试就会有作弊 古人科举考试的时候是如何作

女明星 2025-08-15 17:49www.verzenio.cn娱乐八卦网

今天,趣怪网的小编带着大家走进古代的故事,一起探寻古代学子们在考场上的风云变幻,看看那些前辈们是如何在科举之路上“斗智斗勇”。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唐兴起,至明清而强盛,这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时期,是无数寒门子弟实现阶层跨越的重要途径。这一制度的风险与诱惑并存,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从未停止,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

让我们跟随绘本中的科举考场,一起看看前辈们的“手段”,究竟谁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

富家子弟的“请托”行为,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关系贿赂考官,开后门。其中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探题、关节、偷改等。而有一种人,他们请不起“托”,于是他们找到了另一种方法——找“”。这里的“”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代生进考场,另一种则是与考生一同进考场,两人在试卷上互写对方的名字。据说,唐代的温庭筠就是一个著名的“”,他的才华使得他在“界”声名显赫,甚至考官都了解他的身份。

而对于那些请不起“托”和“”的贫穷书生来说,他们只能自力更生,想出各种“夹带”方法。他们把小抄放在馒头、蜡烛、头发里,甚至用油纸包住放在钢门里。技术高超的甚至穿着特制的写满文字的衣服,还有用飞鸽传书的。这些方式各显神通,完全寄托在考场工作人员检查不仔细上。然而这也属于危险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提高成功率。

面对如此多的作弊手段,考官们也有自己的应对策略。他们采取了盲批、连保、浮票制度、锁院和搜身等方式来防止作弊。盲批也就是胡名制,让考生匿名考试以减少作弊;连保则是让考生互相监督;浮票制度类似于准考证制度,用来防止“”;锁院则是考官在发榜前不能见任何人,以减少“请托”行为;搜身则是用来对付携带“夹带”的考生。对于作弊行为的惩罚力度也很大,轻则取消考试资格若干年,重则面临杖刑、罢官、流放甚至是砍头。

清代科举考场的还原让我们感叹古代科举制度的艰难与曲折。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的考试制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每个人都能轻易获得高等教育时,这种斗争就不再必要。但在那之前,每一次的科举之路都是一场智力与毅力的较量,也是一场道德与利益的博弈。古代的学子们用他们的智慧与勇气,演绎了一场场考场上的传奇故事。

Copyright © 2019-2025 www.verzenio.cn 娱乐八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娱乐新闻,韩国娱乐圈,娱乐八卦,门事件,最新电影,最新电视剧,好看的电视剧,电视剧排行榜,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