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窥探隐私的心理
在人们对待隐私的态度时,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名人的隐私似乎总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尤其是他们的负面隐私。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这一现象:通过了解明星的负面隐私,我们得以揭开他们身上的理想光环,从而看到一个真实而充满缺陷的现实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明星的否定似乎找回了一种自信。接下来,我们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这种窥探欲望的根源。
个人的成长需求驱使我们未知。从婴儿降生那一刻起,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充满好奇。世界上的每一个新事物都像是隐私的宝藏,引发他们的新奇感、激动和迷惑。在这个过程中,疑问和隐私成为推动儿童成长的动力,也形成了对隐私的欲望。可以说,对隐私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人们也倾向于窥探隐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生活在特定群体中的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就像班级中的学生,有的通过优异的成绩获得认可,有的则通过关注他人的隐私来展现自己的“能耐”,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自我保护的需求也是人们窥探隐私的驱动力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希望被他人知道。为了保障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打探他人的隐私,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在潜意识里,这手准备既可以用以威胁他人,也可以借鉴他人的过错来提醒或完善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对他人隐私的窥探欲望源自童年时期,是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儿童通过窥探父母的隐私来了解自己的出身,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需求。有些人因童年时期对窥探欲的满足不足,在成年后可能会过度地窥探他人的隐私。极少数人甚至通过这一过程来满足扭曲、原始的欲求,形成了一种变态人格。他们在窥探他人隐私时,会将自己的压抑的欲望、憎恨或期待投射到他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性隐私被曝光的人身上。他们依靠想象,在意念上发泄自己的性欲和攻击欲,在心理上得到报复性或胜利的满足。
心理学者苏晓波指出:只要人们的人格尚未成熟,就会热衷于窥探他人的隐私;只要有被深深压抑的欲望存在,就会有人不遗余力地揭露他人隐私,借助他人的隐私来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存在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消失。
(实习编辑:张华仙)(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