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广为流传,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孟姜女的故事,无疑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这个故事以口耳相传、文字记载、音乐演奏、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被生动呈现于人们眼前,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那么,孟姜女的故事是如何诞生、流传并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起源于齐国,那个曾经属于姜太公的封国。如果你读过《东周列国志》,就会发现书中出现的“×姜”,多数是齐国人。孟姜,便是齐将杞梁之长女。她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杞梁战死,孟姜在郊外遇到了吊丧的人,因觉得郊野不适合吊丧,拒绝接受吊唁。后来庄公亲自上门吊唁,体现了她知礼的品德。除了知礼之外,孟姜还有善哭的记载。她的哭调在齐地流传开来,产生了独特的孟姜哭调。
在西汉时期,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有了“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情节记载。《说苑》及《列女传》都提到了这一情节。至于哭崩的城墙在哪里,虽然存在不同的说法,但都在齐地而非秦地。郦道元的著作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到了某个时期,这个故事逐渐演变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大约在《周贤记》一书中,故事被搬到了长城的背景之下。杞梁变成了杞良,他们的故事开始于杞良逃筑城役而误入孟家花园。孟女仲姿在洗澡时与杞良相遇,因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两人便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在长城工地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滴血验骨,最终找到丈夫的遗骸。
古代战争频繁,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成为了传统主题。汉末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便描写了这一主题。唐代诗僧更有《杞梁妻》一诗,专门咏叹孟姜女哭长城之事。这一题材在诗人笔下广为流传,为故事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开始被搬上舞台。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钟嗣成的《录鬼簿》等书籍都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的名字被转化为孟姜女,杞梁衍生出了许多名字如杞良、范杞良等。随着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的热潮。从北宋开始,就建立了孟姜女的庙宇。许多地方志都将孟姜女视为本地人,并为其建立了墓冢。孟姜女的故事不仅仅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更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与演变,这个故事得以形成今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