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晋楚百年争霸战争:三场大战平分霸权
公元前632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激烈大战在城濮(位于现今山东鄄城西南)爆发,这是晋、楚两大国的较量。
楚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和威势,已经控制了中原地区的多个中小国家,大有囊括中原之势。晋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内乱后迅速振兴,对内政治清明,任用贤能,发展经济,国力日益强盛。对外则高举“尊王”旗帜,巩固其在中原的影响力。晋国的战略意图明显,旨在挑战楚国的霸权。
周襄王十九年冬天,宋国因见晋国日益强大而叛离楚国,投靠晋国。楚国派遣大军围攻宋地緡邑。次年冬天,楚军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军队,以重兵围攻宋都商丘。宋国向晋国求救。
晋国君臣面临救与不救的抉择。他们认为宋国处于晋、楚争霸的关键地带,若听任宋国投降楚国,晋国将难以在中原立足。晋文公决意出兵救援宋国,并采纳了大夫狐偃的策略,通过进攻兵力薄弱的曹、卫,迫使楚军北上,以解宋国之围。
晋文公率军至晋、卫边境,欲借道卫国进攻曹国。然而卫国人拒绝晋军借道。晋军秘密回撤,绕道南河棘津(今河南卫辉境)渡河(黄河),直取卫地五鹿。二月,晋军南下进军敛盂,与齐昭公会盟,对卫国形成巨大压力。卫国人害怕晋军势大,驱逐了卫成公。晋军乘虚攻入楚丘,占领全部卫地,从而解除了救宋的后顾之忧。
楚军继续围困商丘。晋文公挥师南下,攻破曹都陶丘,俘虏了曹共公。虽然晋文公已经解除了救宋的直接威胁,但楚成王也识破了晋军的企图,并未因曹、卫之失而动摇。
为了变被动为主动,晋文公采纳了中军元帅先轸的谋略。他让宋国贿赂齐、秦两国,使其劝楚撤兵。晋执曹君,分曹、卫部分土地给宋国。这一举措旨在拉近齐、秦两国下水止其观望态度;迫使楚国接受条件;给楚国火上浇油迫其非战不可。果然楚成王见宋反得曹、卫之地后拒绝了齐、秦的调停提议。齐、秦也因得到利益而加深与楚的矛盾随后出兵助晋形成了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
楚成王意识到楚军的战线漫长后方空虚兵力分散的弱点在晋楚双方力量对比改变战略态势对楚不利的情况下他命令撤回部分兵力避免与晋军决战而子玉刚愎自用不听命令坚持不撤围宋军成王虽怒而不得已给子玉补充了少量兵力以应对晋军的进攻。
子玉为寻求与晋决战的借口以复国为条件要挟晋国。晋国君臣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答应子玉的要求否则将失去与楚决战争霸的大好时机。于是晋答应复国并扣留楚使激怒子玉北上决战子玉率军直扑陶丘失去了对形势的判断。
晋文公在城濮地区集结了齐秦宋等国的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展开决战。子玉以为晋军畏楚而退尾追不舍导致部队松懈士卒疲惫。四月初一晋军在城濮地区击败了楚联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而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晋文公深思熟虑,充分准备,深知即将到来的战争非同小可。为了鼓舞士气并亲自检验军队的实力,他亲自检阅了晋国的军队。晋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看到这一切,晋文公坚定了决战的信心,并果断下令砍伐树木以制作更多的武器。
在初二这一天,晋军与楚联军在城濮以南摆开了战场。晋军的上军在右侧,由英勇的主将狐毛率领,副将狐偃在一旁辅佐;下军在左侧,由经验丰富的栾枝担任主将,胥臣作为副将;而中军则位于中央,由先轸元帅指挥,郤溱担任副将。晋文公亲自坐镇中军,以确保整个战场的指挥权掌握在晋军手中。
楚联军则按照右、中、左三军的配置布阵。实力较弱的陈、蔡联军组成了右军,担任主将的是子氏;战斗力较强的申、息之兵组成了左军,子西担任主将;而楚军的精锐力量则组成了中军,子玉担任主将。
战场上,晋军的部署井然有序,每一位将领都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晋文公的信心和决心感染了每一位士兵,他们士气高昂,准备迎接挑战。而楚联军虽然也有其强大的战斗力,但在晋军的强势面前也不得不有所忌惮。
这场大战即将开始,晋文公和他的将领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决心以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战术击败敌人,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场战争将成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