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李严为什么哭的最伤心 李严不是应该
今天,趣怪网的小编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解读,关于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微妙关系。究竟他们之间有何不和?为何诸葛亮死后,李严哭得如此伤心?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在电视剧里,诸葛亮的临终之际,他亲手交托重任给刘禅,并嘱咐道:“这是你干爸,你要视之如父。”他还对诸葛亮提出要求,自己的儿子智力平平,如果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另选明主。这样的剧情让人不禁感慨万分,诸葛亮面临的重压可想而知。这只是演义中的情节。在正史里,刘备的托孤环节并非如此戏剧化,而是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诸葛亮主管政治,而李严则掌管军事。按理说,掌握军事大权的李严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但实际情况却是,李严逐渐被诸葛亮的智谋压制,手中的权力逐渐被架空。诸葛亮为了彻底掌控大局,不断从细节上着手。例如,在公元226年的北伐准备中,诸葛亮想要调李严镇守汉中。李严并不支持北伐,认为这只是徒劳无功。诸葛亮抓住了这个机会,展现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敏锐和果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在公元231年的北伐中,李严负责押运粮草。在雨季期间,山路崎岖难行,粮草供应困难。李严建议诸葛亮撤军,然而诸葛亮在退军后却遭到李严的指责。这一事件成为了两人矛盾的爆发点。诸葛亮搜集了李严的“罪状”,开始弹劾他。最终,李严被废为平民,流放农村。李严虽然身上有缺点,但他也有闪光点。他曾以五千人击溃一万贼寇,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刘备独具慧眼,被刘备看中的李严等人,在诸葛亮眼中却成了眼中钉、肉中刺。诸葛亮的度量、胸怀是因人而异的。这也让人不禁思考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在诸葛亮死后,李严哭得十分伤心。他之所以伤心,是因为诸葛亮的死宣告了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宏伟计划彻底失败。他们的关系或许有矛盾、有争斗,但在大局面前,他们之间的情谊和责任感超越了个人恩怨。这段历史展现了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在权力斗争中的博弈。他们的关系既有矛盾也有合作,既有争斗也有情谊。这段历史不仅让人感叹权力的斗争残酷无情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