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文王为什么能在渑池之会之中全身而退?
今天,趣怪网的小编要带领大家探讨一个历史话题:为什么赵惠文王能够在秦赵渑池之会中全身而退?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探究竟。
在历史上流传着两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客死于秦”和“秦赵渑池之会”,它们都与两位历史名臣息息相关。不同于楚怀王在武关会盟时被扣,赵惠文王在渑池会谈时却得以安全返回,甚至在宴会上取得了与秦王平等的地位。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我们要明白历史背景。秦昭襄王以武关扣押楚怀王为标志,向各国表明了与楚决裂的心迹。而在渑池之会所在的公元前279年,秦国正集中全力伐楚,意图将楚国的势力赶出地理第二阶梯。此时的秦国,急需稳固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
赵国成为秦国能否孤立楚国的关键。秦国想要伐楚,必须稳定赵国。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会谈。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改革,精骑成为战国后期秦军面临的最具实力的对手。这使得赵国在战略上有了与秦国对抗的底气。
赵国为了应对渑池之会,做了充分的准备。赵国朝臣分工明确,一方面陈兵秦赵边境,做出战略压迫;另一方面约定一旦赵王被扣则另立新君,确保国内政局稳定。忠勇果敢的蔺相如随赵王一同前往渑池,为赵王保驾护航。
相比之下,楚怀王赴会时的筹备工作就太过简陋。当时的秦昭襄王刚上位不久,正欲更换邦交国策,以讹诈土地。楚怀王因缺乏强大的国力支撑,最终落得被扣为人质的下场。
即便楚怀王做了充足的准备,恐怕也难逃厄运。楚怀王赴会前的邦交政策混乱,得罪了不少诸侯。而赵国的外交处境则截然不同。在渑池之会上,秦国考虑到赵国的实力以及自身在中原的时局和策略,对赵国有所忌惮。赵惠文王能够全身而退。
我们也不能忽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他智勇双全,为赵王争取了与秦王平等的地位。自秦昭襄王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只剩下与赵国在地理第二阶梯对抗。而在渑池之会后的一年,秦国攻下了楚国的郢都,将楚国赶出了第二阶梯,随后将战略目标转向赵国。
赵惠文王能够在秦赵渑池之会中全身而退,既因为秦国对赵国的忌惮和策略考虑,也有赖于赵国充分的准备和蔺相如的智勇表现。这一历史事件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让我们对赵国的智谋和勇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