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为什么只有唐代没有权相、清代没有
权臣,可以说是王朝繁荣昌盛的附属产物。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权臣的身影,但唯独在某些朝代,他们似乎成了例外,如唐代和清代。
常言“攀到顶峰,便是下坡之路”,权臣亦是如此,如同物极必反的例子。众所周知,权臣的出现无非两种情形。
是功高震主。在那些历史时期,许多武将因军功显赫而掌握撼动皇位的力量。对于这些大臣,皇帝无法不给予封赏,于是他们有的成为一国的丞相、太傅、太师,甚至辅政者。是恩赐过重。皇帝对某些大臣青睐有加,让他们身居高位。这种恩赐也可能成为危险的开始。大臣可能逐渐结党营私,形成小团体,渗透到国家的各个系统中,最终脱离朝廷的控制。
唐代却成了例外。纵观历史,唐代是没有权相的朝代。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制度。唐代实行的是群相制度。在唐朝初期,沿用了前代的设置,将全国政务分为五个部门。尚书省作为最高部门,其长官尚书令的地位至关重要。由于上一任尚书令最终成为了皇帝,这个位置变得极为敏感。为了避免猜忌,唐太宗选择了两位仆射来主持工作。这一制度的变革实际上是将权力从一个人转移到两个人手中。名将郭子仪曾作为仆射,但他深知这个位置的危险性,坚决请辞。最终成功脱离了这个烫手山芋。随后的皇帝继续改革,实行多人制宰相制度。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共同担任丞相。这一制度的变革使得唐朝很难培养出权臣。到了清代以后,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没有权臣了。康熙之前的朝代确实存在权臣,但从康熙开始之后发生了变化。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并削弱皇室内部权力造成了这种变化。皇帝开始提拔没有家族根基的官吏作为心腹或是派到地方巡视。另一方面清代在皇室管理方面实行了一种特殊政策:任何爵位每世袭一任就下降一个等级避免了某些王爷因特权过大而出现问题清代通过集权达到了与唐代分权同样的目的——削弱了权臣的影响力维护了王朝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后记权臣只是王朝危机的一个因素而已许多朝代因权臣篡位而灭亡但也有许多并非如此例如唐朝最终因地方割据力量而崩溃而清代则是受到列强和起义的双重打击而灭亡尽管如此唐代和清代的智慧在治理权臣问题上却达到了同样的目的即通过制度变革有效地遏制了权臣的崛起和势力扩张从而为王朝的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