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外国人入侵中国,为什么百姓不奋起反抗?
有人说,有人认为民族问题是造成困境的原因,因为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但从清代晚期以来,尤其是某力量崛起后,军事力量成为抵抗外侮的主要力量,他们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民族身份而放弃抵抗。民族问题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回溯到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战争。与之前的入侵不同,这次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外国侵略者。清朝百姓的反应令人惊讶。中国百姓几乎没有进行反抗,相反,英军登陆后,大多数百姓主动向他们出售蔬菜和粮食。当英军舰队与清军交战时,当地民众则在远处围观,仿佛在观看一场戏剧。
这种观念的广泛认可主要局限于精英阶层,在广大的平民阶层中,现代民族意识尚未觉醒。这部分人由于缺乏教育、广受压迫以及生活困苦,对于外来统治者,只要能让自己生活下去,他们找不到反抗的理由。
在清末面对列强入侵时,除了国家组织的对抗外,也有如广州三元里民众英勇抵抗的例子,但这并没有普遍性。大部分民众只要自己的实际利益不受损害,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大清帝国末年,上层统治集团与下层受欺压的百姓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和激烈。上层子弟的堕落行为,如吃喝嫖赌等无恶不作,以及以避暑山庄为代表豪华建筑工程的建造,都证明了朝廷的腐败达到了极致。
面对列强的入侵,百姓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他们依然如故,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百姓深知,这些艰苦的工作洋人不会去做。至于亲王、格格的命运和财产,洋人爱怎么抢就怎么抢。许多百姓甚至巴不得这些皇族贵族倒霉,以此发泄心中的怨恨。
清朝虽然兴旺了几百年,依靠的是强悍和猛烈,但外族入侵到汉族地盘本身就是犯忌的事。由于长期利用祖宗强势来压制汉人,加上近几百年的政策腐朽不思进取、任何改革都被限制以及百姓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和无力抵挡外来侵略等问题,百姓对清朝已经心生厌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能为国家出力呢?
清末时期,无论是清还是民间自发组织,都曾竭尽全力抗击外来侵略,如北洋水师、三元里大捷等。几次大规模抗击外来侵略均以失败告终。这也促使许多有志之士深入思考并寻求其他拯救民族大业的道路。这个时期的困境和挫败感激发了人们对于改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