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要放弃北伐匈奴而去修长城?
公元前215年,内蒙古的河套地区战火连天,秦军大将率领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与凶悍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刚统一天下的秦军气势如虹,成功夺取了河套地区,令匈奴残部仓皇而逃,遁入大漠深处。凯旋的秦军并未接到继续北伐的命令,而是开始了长城的修筑。他们就地以战国时期燕、赵、秦的北方长城为基础,筑起了一道横贯东西的屏障,从西北的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这一宏大工程并非仅仅出于军事需要,背后还隐藏着秦始皇深远的经济考量。
秦始皇不仅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深谙经济之道的高手。面对匈奴的侵扰,他算过一笔经济账。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强大的骑兵。将平时不骑马的农夫转化为骑兵,不仅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还会造成农耕生产的劳动力损失。即便有了强大的骑兵,后勤补给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古代运输困难,损耗巨大,从中原运粮到北方前线,消耗的粮食竟远超过实际运送的粮食。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相对较低。他们作为游牧民族,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容易,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简单得多。农耕民族在作战时,成本高昂而收益有限。占领的草原无法耕种,没有农民,再大的草原也无济于事。即使打赢战争,高昂的战争成本也会压垮国家财政。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决定修筑长城。长城将流动的战场变为固定的战线,使游牧民族的劫掠变得困难。成本收益的天平因此倾斜。农耕民族可以在附近获得粮食,而游牧民族却远离草场。长城一线的群山和坚固关隘使农耕民族的步兵占据优势,游牧民族的骑兵难以施展。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降低了训练成本,士兵们熟悉农活,在闲时可以就地屯垦,后勤负担大大减轻。明朝时期,面对蒙古鞑靼部的侵扰,大臣们算过账,修葺长城的成本远低于派出大军征讨。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内屯田耕种,节省前线粮草的成本。各朝各代在有条件、有需要的情况下,都尽量选择修筑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著作,但他的长城修筑举动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相符。修筑长城虽然短期内经济压力大,但从长远来看,这笔账算得精明。后来的明朝也曾在面临蒙古威胁时,选择修葺长城作为防御手段,这一决策基于对经济成本的深思熟虑。